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新商都·品味

吴仲尧

豆腐得味胜燕窝

  豆腐是中国食品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华神菜”,爱吃者虽多,但知道豆腐来龙去脉的恐怕为数寥寥。据《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相传他炼丹不成,误打误撞却炼出了最伟大的素食——豆腐,被豆腐作坊尊为祖师爷。

  清代知名“吃货”袁枚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小时候我生活在穷乡僻壤,孤陋寡闻,连燕窝的名字都未曾听说过,更谈不上吃了,豆腐倒是常客,真所谓“富人吃贵物,穷人吃豆腐”。清晨,磨豆腐的师傅挑着担子,沿巷吆喝:“卖豆腐喽!”听到叫卖声,母亲递给我一只蓝边大碗,几分零钱,一小袋黄豆,吩咐我去换豆腐。豆腐摆放在一个木盒子里,用纱布包裹着,边上放着一把锃亮的刀子,放便切取。豆腐洁白水嫩,细如凝脂,拿到家里还有余温。母亲把豆腐切成小块,浇上麻油和酱油,撒些葱花,一碗凉拌豆腐便成了早餐桌上的美味,鲜嫩绵软,细腻爽滑,清香有余。

  除了凉拌,母亲最拿手煎豆腐。烧热锅里的菜油,将切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顺锅沿滑进锅里,正反两面煎,外黄里嫩,焦香柔韧,吃的时候蘸着酱汁等调料,那种热乎劲儿和醇香的口感,让人咂嘴舔舌,回味无穷。豆腐还是食材中的百搭,吃法数不胜数,炒大蒜肉丝,炖萝卜白菜,烧鱼头,炒年糕,做汤羹……无所不能。当主角,鲜香登场,食之难忘,做配角,辅之入味,深得人心。当然,这些都是家常菜,平民的吃法。

  读了汪曾祺先生的《豆腐》,让我大开了眼界,像是一篇活色生香的豆腐烹饪典籍,每读一字都香气扑鼻,引人馋涎。先生是美食大家,走南闯北没少吃用豆腐为原料的风味菜肴,如四川又麻又辣的“麻婆豆腐”,江浙一带外酥里嫩的“臭豆腐”,北京汤鲜味美的“砂锅豆腐”,湖北鲜香可口的“荷包豆腐”,徽州鲜醇软糯的“毛豆腐”,堪称乡土美食传奇的“泥鳅钻豆腐”……至于香椿拌豆腐,先生更是发出了“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的感叹。可见,豆腐这位出生于乡野的布衣俗女子,经名厨的精心料理,在怡红快绿的簇拥下,竟显露出了大家闺秀的气质,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对这种“一身清淡七分水,通体晶莹四面光”的平常食物刮目相看了。

  豆腐好吃,又富含蛋白质和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古往今来喜之爱之的不乏名人雅士。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极喜食豆腐,曾有诗曰:“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他常常亲自下厨,将豆腐做成口味独特的珍馐美馔给大家分享,久而久之,被称为“东坡豆腐”,风味不让“东坡肉”。南宋诗人陆游写有“浊酒聚邻曲,偶来非宿期。拭盘推连展,洗釜煮黎祁”的诗句,把豆腐作为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展现出了一幅农家乐的景象。清代胡济苍的“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此诗不写豆腐的软嫩味美,而是写豆腐的澡雪精神,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赞美豆腐高尚的品格。周作人对豆腐也情有独钟,他喜欢谈吃,谈得最多的就是豆腐。他曾说:“中国人民爱吃的小菜,一半是白菜萝卜,一半是豆腐制品……”朱自清笔下却是“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我们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几个小馋猫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推崇“蔬食第一”主张的李渔,吃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美味,对豆腐赞不绝口:“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说得真好,美食人人喜欢,我也好豆腐这一口,因此,妻经常拌、煎、炖、炸、煮变戏法似的烧出各种色香味俱佳的豆腐小菜,给我下酒。黄酒的醇香,豆腐的鲜美,相得益彰,人间有味是清欢,大概就是这般境地了吧。是呀,吃是生活的美学,也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豆腐白如玉,滑如脂,素而不寡,香而不腻,熨帖肠胃,久食不厌,有了它,咱平常人家的一日三餐,就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上虞日报 新商都·品味 00008 豆腐得味胜燕窝 2022-10-31 上虞日报2022-10-3100005 2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