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张稿费单
吴仲尧
我一直有个作家梦,为此笔耕不辍将近40年了。期间,偶尔想起我收到第一张稿费单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那是1986年的春天,我已就读于绍兴师专,一天清晨,经过学校传达室,门卫董师傅大声喊我:“小吴,侬有一张稿费单。”我先是一愣,回过神来见董师傅正面带笑容向我招手,心头一喜,便立刻跑了过去。只见一张绿色的“中国人民邮政汇款通知单”插在传达室的玻璃柜上,仔细一瞧,收款人一栏清晰写着我的姓名,汇款人是《曹娥江》杂志社。原来,我1984年暑假里写的短篇小说《鸳鸯湖边》,刊登在《曹娥江》杂志的创刊号上,这也是我的处女作。
第一次收到稿费单,并且数目还挺大的,36元,差不多是当时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说是发了一笔横财也不为过。我心里不由得自夸:我写的东西,竟然能发表,还可拿稿费,真牛啊!
我拿着稿费单,一边走一边端详,爱不释手。那天的阳光好明媚,我的脚步很轻盈,只觉教学楼前的香樟树,都变得精神抖擞,微风徐徐,翠绿的叶子翻卷着,好像正冲我点头微笑。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是无与伦比的灿烂,时而停下来,展开稿费单,放在阳光下,仿佛连我的名字也熠熠生辉了。
班级里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惊诧于一个学化学的居然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为了感谢同学们的褒奖和鼓励,我用稿费买了几斤上乘的奶油糖,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快乐。还约了同寝室的酒友,在和畅堂口的那家小酒店里,大快朵颐了一把。
说出来也不怕笑话,作为家庭条件捉襟见肘的一个穷学生,稿费单带来的写作动力是非常有威力的。我找到了一条创收的途径,采用天女散花、广种薄收的策略,把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只是当初每篇文章都要抄在稿纸上,再按编辑部地址邮寄,投稿没有如今便捷,往电子邮箱里一发,接受编辑的挑选。为了提高命中率,我一稿多投,抄写时用蓝色的印纸复印,薄的稿纸能够复印三四张,省时更省力。虽投稿多,退稿也多,但稿费单隔三差五还是飘然而至,3元5元不嫌少,20元、30元不嫌多,到手的都是真金白银。
师专三年,同学们看到我常有稿费单,就调侃我,说我“写写小文章,摸摸小钞票”。其实有小钞票可摸也不错呀,积少成多,一块块微不足道的“豆腐干”,照样能赚稿费,何乐而不为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我撰写的散文、诗歌、随笔在《散文选刊》《中国散文家》《北方文学》《青海湖》《浙江散文》《浙江日报》《绍兴日报》《绍兴晚报》《上虞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上已发表了400余篇,并在各类征文中屡次获奖。真感谢同学们当初的调侃,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坚守的理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稿费单越来越少了,稿费由编辑老师通过微信转账,或直接打到银行卡上,没有了收到稿费单时那种怦然心动的兴奋和激动。是呀,稿费单渐行渐远,总觉得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