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协同解锁乡村“共富密码”
上虞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崭新画卷
全媒体记者 张汉锋
从传统农户单打独斗的摸索,走向党建引领下的抱团振兴;从“靠天吃饭”的农业困境,迈入智慧大棚中结出的“数字果实”;从时令鲜果的短暂畅销,升级为全年无休的产业链增值——上虞以“组织链”凝聚合力、以“科技链”提质增效、以“产业链”拓展空间,“三链”紧密协同,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兴村共富链”。
如今,四季果香不仅萦绕于上虞的山水之间,更深深融入了乡村振兴的血脉,成为串联生产、生态与生活的共富纽带,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坚持组织链 提升产业向心力
秋风送爽,鲜果飘香。当最后一批猕猴桃被稳稳装上冷链运输车,山明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党员何东明舒了一口气:“采摘季结束前就全部卖完了,这下心里踏实了。”
今年的猕猴桃品质出众,市场行情也格外喜人。何东明算了一笔账,大果每斤12元、中果6元、小果3元,总销量达4.5万斤。“毛估估30万元总有的。”他笑着说,眼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然而几年前,何东明犹在头疼如何拓宽自家的猕猴桃销路。为此,他还尝试过加工猕猴桃汁和果酒,却未能成功。转机源于一条“红色纽带”的牵系,在当地镇党委的推动指导下,他与周边5家猕猴桃种植户共同成立合作社,以抱团模式唤醒产业活力。“现在我们互助共赢,共同打造品牌,共享销售渠道。”何东明感慨道。随着合作社声誉渐起,社员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从单点独行到片区协同,党建引领正成为上虞激活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目前,全区已成立合作社党支部55个、党小组78个,实现特色产业统一产地标识、品牌打造与整体包装,推动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为乡村注入强劲新动能。
“我们串联10余个业态,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实现户户增收,更带动村集体年增经营性收入近200万元。”丁宅乡夏溪畔集成式共富工坊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暑期,当地水蜜桃销售再创新高。
眼下,上虞正深化构建“兴村共富链”党建联建协调机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属地镇街和职能部门等链上主体力量,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向心力。
做强科技链 赋能产业新变革
抵达驿亭镇“醉美杨梅红”耀庆山共富工坊,50亩智慧大棚将漫山遍野的杨梅树囊括其中。棚内滴灌管道与监测设备纵横交错,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光照精准调控,使杨梅精品率提升40%,亩均收益达传统模式的3至5倍。
在上虞,随着科学种植普及,农产品“靠天吃饭”的困境正成为历史。“过去最怕雨季落果,如今大棚遮风挡雨、恒温恒湿,果品质量大幅提升。”“梅二代”贾丁泽说,大棚杨梅规模化种植不仅提升效益,还通过技术外溢与合作创新,推动当地近百户梅农人均增收约2万元,利润提升近一倍。
谢塘镇晋生村同样一幅欣欣向荣之景。几年前,当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翠冠梨、翠玉梨、秋月梨等新品种,并依托物联网建成“数字梨园”“数字橘园”,实现果树生长全程数字化管理。“现在我们的梨子很抢手,价格从几毛一斤涨到4至10元一斤不等。”村民谢银芬欣喜地描述乡村变化。
尝到科技兴农的甜头,上虞在这条路上步伐愈稳、行得更远。目前,全区已组建8个科技服务团队共43名科技特派员,农技指导呈现“全面覆盖、局部突破”的服务新格局。同时借助校地融合的生动实践,传统农业乘上了科技的“东风”,正加速转型升级。
“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预计10月就能推出新产品。”谈起近期进展,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的吴昊博士信心满满。受花墨堂生态农业科技(绍兴)有限公司委托,他带领团队持续攻关,致力于开发可食用玫瑰纯露与乳液产品,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健康化妆品领域跨越。
通过搭建一条“科研院所—田间地头”直通渠道,高校科研资源成功赋能地方特色产业,不仅为企业创新注入动力,也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持续的科技支撑。
做深产业链 擘画共富新图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经济不仅获得新动能,更迎来产业多元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驿亭镇新横塘村,虞之梦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批批杨梅果汁、果酒、果粉等终端产品陆续下线。该公司通过速冻粉碎、冷榨灭菌、多级过滤等工艺,实现杨梅深加工跨越发展。投产以来,已收购杨梅鲜果1000吨,预计年产值超1亿元,带动梅农增收1000万元。
“杨梅上市时间短,原先要赶着卖,现在有企业托底,心里踏实。”梅农王文军说。
今年,借助省级“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建设契机,上虞新增两个总投资7100万元的杨梅加工项目,累计收购周边农户杨梅4500余吨,提升附加值30%以上,有力稳定鲜果价格。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