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为帆扬新程
以研为风促创新
“央馆虚拟实验”教学巡回分享活动举行
本报讯 (通讯员 王高峰 一兵) 近日,全区“央馆虚拟实验”教学巡回分享研讨实验中学专场活动举行。活动围绕“以课为帆扬新程,以研为风促创新”主题,通过创新课例展示、深度教研点评与前沿技术研讨,推动虚拟实验与科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助力区域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
活动开始,由区电教馆负责人进行工作部署。据悉,今年“央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将推进四大工作任务,一是开展好寒暑假假日活动,扩大规模化应用覆盖面。二是举办好巡回研讨活动,深化教育科研探究与应用。三是谋划试点成果征集,高质量通过全国试点评估。四是加强省市区外工作交流,提升试点区工作声誉。为此,会议鼓励教师们抓住试点契机,深入课堂、潜心研究,为自身业务发展开辟新的突破点,为学生学习提供新的成长路径。
接着,进行课例展示,展示了我区教师在技术赋能下的科学教育实践。实初集团实验中学杜婧婧老师执教《质量与测量》课,以“工程师的使命”为情境,将虚拟实验与真实操作深度融合,带领学生穿越千年测量史,在虚实交织中探索质量测量的科学奥秘,虚拟实验突破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让抽象原理可视化。实验中学罗中梁老师执教《光合作用》课,以“科学史为锚、学生探究为核、虚实融合为径”,生动诠释了新课标倡导的“素养导向”课堂范式,充分利用虚拟实验,虚实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强化对光合作用条件的认知。
实初集团百官中学郑焯元老师作观点报告。他认为,“技术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虚拟实验不是替代真实,而是打开了一扇更生动的认知窗口。”虚拟实验的价值,不在于炫酷技术特效,而在于它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敢于追问“为什么”,乐于探索“怎么办”。
会上,区虚拟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室负责人提出,虚拟实验作为传统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前景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愈发凸显。从功能性视角看,虚拟实验通过三维建模、动态仿真与交互算法,突破了传统实验受限于器材损耗、安全风险与时空壁垒的困境,唯有坚持“以实定虚、以虚拓实”的原则,方能使二者协同构建立体化的科学探究生态。
活动最后,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科学教研员作总结。他认为,虚拟实验作为革新性教学工具,可打造“场景模拟+过程具象”的双重优势,既能规避传统实验的高成本、高风险与时空限制,又能以沉浸式交互深化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抽象概念建构提供精准支架,促进学生更为高效地推进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