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尧
火熜飘出年糕香
在我的记忆里,火熜是老底子农村冬季老人小孩驱寒的传统取暖器具。无论怎样的朔风凛冽,冰天雪地,只要把暖融融的火熜搁在脚下,抱在胸前,焐在手中,那体贴入微的温暖即刻便会像电流一般迅速传遍全身,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和惬意。
要想烘火熜,须得畚火熜。这活儿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要谨慎细心,井然有序,技术含量颇高。材料也有讲究,必须相当干燥,否则畚好的火熜会冒浓烟,烟熏火燎的,呛得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直咳嗽。母亲有一套畚火熜的好方法,煮饭时,先在火熜底里垫好灰,再铺上木屑、砻糠等燃料,拿脚踩实,然后将枯柴梗往灶膛一填,烧成红彤彤的炭火,用火钳掏出来,装进火熜里,最后覆盖一层灶灰,抹平压实,使得炭火和燃料在半缺氧的情况下慢慢燃烧产生热量,起到养火和控温的作用,延长放热时间。
小时候,火熜除了焐手烘脚取暖外,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来煨年糕。那个年代,农家都清贫,小孩子没什么零食可享用,冬天吃煨年糕无疑是一件很幸福的乐事。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吉祥,吃年糕还可讨个“年年高升”的好彩头。
煨年糕有技巧,要做到外焦里糯,香脆可口,关键是掌握火候。母亲用火钳扒开火熜表面的灰,把年糕藏到红红的炭火中间。不一会儿,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米香从火熜里飘出,丝丝缕缕往我的鼻孔里钻,馋得我垂涎三尺,急忙问母亲:“可以吃了吧?”母亲笑道:“别急,等年糕煨到金黄色才香糯呢!”我像一只小馋猫,蹲在火熜旁抓耳挠腮,感觉时间走得特别缓慢。
终于,年糕煨好了。母亲小心翼翼地把年糕从火堆里夹出来,放在火熜盖上拍掉沾着的灰,只见年糕表皮已呈焦黄,还鼓起一个个气泡,冒着香喷喷的热气。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煨年糕,也不怕烫着,只顾往嘴里塞。咬一口,只觉焦黄松脆外皮下的年糕又白又软又糯,火煨的特殊香味夹杂着浓郁的米香充盈口腔,越嚼越有劲儿,回味还带些甘甜,一旦吃上就无法停下来。
小伙伴们偷偷凑在一起煨年糕,让我们乐此不疲。有时由于猴急,年糕煨得半生不熟;有时贪玩忘了时间,又把年糕煨焦糊了;有时没把沾在年糕外面的炭灰拍干净,嘴巴吃得一片乌黑,那滑稽的模样真叫人忍俊不禁。这个记忆太深刻了。
时光荏苒,如今像火熜这样的许多老物件早已淘汰,但对于年逾花甲的我来说,曾经煨年糕的情景却始终在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冬夜,风起,霜白,恍惚间,我似乎又看见火熜里火光闪烁的温暖画面,更有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年糕香,直到追进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