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乡镇

重点项目加速跑 特色产业有奔头

下管镇合力绘制乡村振兴丰富画卷

  初夏时节,走进下管镇,新居依山傍水,村道整洁有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一朵朵灰树花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越发娇艳,成为当地的“致富花”和“振兴花”。

  今年来,下管镇在全区“青春之城”战略引领下,锚定“美丽下管复兴梦”发展目标,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推进,抓实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合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宅改改出新活力

  “一切顺利的话,下个月就能搬入新居了。”近日,家住下管镇洙凤村的74岁村民胡焕苗说。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6幢整齐的浙派民居风格房屋静立在管溪边,工作人员正在粉刷外墙。

  胡焕苗一直住在洙凤村梅坑山自然村,3间二层楼房是1985年花1万多元建造的。“下山需要步行2个多小时,很不方便。”胡焕苗说,全家人一直想搬到镇上居住。

  2022年6月,下管镇联新桥村成为全国宅改试点村。下管镇以联新桥村西桥自然村“空心村”综合整治为核心,在西桥自然村农户完成整村安置后,多余农房用于本村高山移民安置和探索跨村跨镇安置,其中3户农户为跨村安置。胡焕苗通过报名,在联新桥村获得125平方米宅基地,原宅基地由洙凤村回收。“我们的宅改特色是宅基地资格权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下管镇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4月初,下管镇启动宅改项目,其中一期拆除老旧农房15户,盘活土地10亩,新建房屋6幢(19户),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目前,一期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接下去,下管镇将实施项目二期,新建77户农房和3幢公寓,其中公寓可入住56户。通过项目建设实现农民资格权异地安置的保障方式,变农户宅基地固定资产为流动财产,精准高效发挥宅基地经济效益。

  岭上开出灰树花

  近日,在位于下管镇新庄村童郭岭上的灰树花培育基地,基地负责人徐力军把汽车停在路边,迅速打开基地大门。

  初夏的连体大棚,里面的气温比外面要低不少。一根根碗口粗的菌棒整齐排在地上,一朵朵灰树花密密匝匝长在白色的菌棒上,腹部均呈白色,看上去很是可爱。有的菌棒上还笼罩着黑色纱布。“深灰色的还在长,淡灰色的可以摘了。”徐力军说。

  徐力军老家在下管镇前溪岙村,打他小时候起,在童郭岭两侧,漫山遍野都是板栗树。板栗壳的处置是当地一大难题,而这正是培育灰树花的绝佳原材料。“我们当地人叫灰树花为栗树蕈,一边是板栗价格每斤2元都‘爬’不上,一边是野生栗树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我心里就有了培育栗树蕈的念头。”徐边军向记者介绍。

  去年8月初,徐力军驱车5个多小时,来到丽水市庆元县的灰树花基地。这一次调研,他了解了市场行情,也掌握了灰树花培育技术要领。回到下管后,他以每亩500元的租金向新庄村租下4亩山地,租期10年,投入20万元建起占地2亩的连体大棚;从庆元县引进1.2万根优质菌棒……徐力军开始吃起“螃蟹”。

  技术不成熟怎么办?徐力军除多次赴庆元县“取经”外,还添加了当地灰树花协会秘书长蔡章平的微信,隔三岔五请教。同时,他还聘请虞籍乡贤、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国家新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宣尧仙为技术顾问。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去年11月中旬,徐力军成功培育出灰树花。当时,全镇9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带着村民陆续前来打卡,就连不少城里人也来基地看“西洋镜”。

  在市场上,灰树花成了“香饽饽”。“每斤50元,除了市民和游客慕名上门购买,更有多家酒店抛出了长期要货的‘红绣球’,年亩产销售额近60万元。”徐力军说,由于很多村民想培育灰树花,加上宣尧仙教授的技术支撑,接下去,他将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灰树花共富工坊。基地负责驯化菌种、制作菌棒和保护价收购,村民负责培育,让千家万户共圆共富梦。


上虞日报 新闻·乡镇 00006 重点项目加速跑 特色产业有奔头 2024-05-30 上虞日报2024-05-3000001 2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