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中的一缕光
808班 夏依一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在历史上众多在重大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安妮日记》不仅是勇气之作,更是关于人性、战争与希望的伟大作品。在二战期间,年仅13岁的少女安妮·弗兰克在日记本上一笔一划记录下自己与家人躲进密室的生存经历,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同时,安妮表现出的坚强、理性,也让人深深动容。
为躲避纳粹的迫害,安妮·弗兰克一家于1942年7月6日躲进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边上的一间密室里。与他们一同藏身于此的,还有范达恩一家和牙医杜塞尔。
在狭小的密室中,生活并不好过。门外的世界是喧嚣的,危险的。门内的世界是寂静的,枯燥的。单调的饭菜,随时可能断掉的食物来源,性格怪异的居伴,是安妮生活的真实写照。密室内,人们不得不轻声说话,连用水都有严格限制。外界不时传来关于局势的坏消息,甚至有几次,密室外还响起了敲门声。无法得到的自由,两年如一日的担惊受怕,使密室中的人们逐渐精神崩溃。原本和谐的家人居伴爆发激烈的争吵,原本温良的人们变得自私贪婪。
安妮却在密室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压抑的环境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相反,那里成为了一片生机勃勃、有希望的田野。漫长的禁闭时光里,安妮像一朵坚强的玫瑰,生长在充满恐惧的土壤。
安妮非常自律,她每天按计划阅读,学习法语、英语,练习速记,还坚持写作和记日记。我们常常能看到,她对于亲情的困惑,对于战争的痛恨,对自我的探究,对爱情的理智看法与追求。
安妮从不抱怨黑暗,她渴望自由,坚持着自己对美好的追求。她渴望穿透这厚重的墙壁,拥抱外面的世界。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重获呼吸阳光的权利,不甘心成为命运的囚徒。她用笔尖描绘出希望的轮廓,用文字编织出对未来的憧憬。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为那遥不可及的未来播种,每一份信念都犹如坚不可摧的城墙。
安妮倾诉着对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每个青春期孩子一样,她对爱情保持着好奇与探究。她与同在密室中的彼得·范达恩互相产生了朦胧的好感,两人在艰难的生活中相互扶持,支撑,共同度过与世隔绝的岁月。
书并没有结局,它戛然而止。1944年8月3日,在安妮写完最后一篇日记的第三天,密室被人告发,盖世太保敲响了这扇毫不起眼的门。所有人被纳粹抓走,安妮次年死于集中营。在离战争结束两个月的时候,安妮永远地失去了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的机会。
我深深地为安妮的遭遇而难过。《安妮日记》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是因为安妮在战争中,在人性经历最严峻考验的时刻,仍坚守信仰。她以14岁少女初长成的智慧,向世人证明,工作、爱、勇气和希望能够救助困境中的心灵,人们可以不用选择颓废、堕落来应对逆境。
《安妮日记》犹如一束璀璨的光芒,穿透厚重的历史尘埃,即使身陷囹圄,安妮也不曾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她保持着理性思考,以无畏的勇气和乐观的态度,在密室中开辟出一片希望的绿洲。
安妮就像是密室中的一缕光,乐观积极,从不被打倒。我们应学习安妮·弗兰克的精神,乐观,顽强不屈,坚持信念,保持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指导教师:沈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