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尧
碧螺春茶韵悠长
记得二十年前,我在苏州三中挂职,周日闲暇,校长办肖主任陪我逛东山,在太湖边上的一家茶室里喝了一回茶。茶是碧螺春,我喜欢这个名字。“碧”是说茶色,“螺”指茶形,“春”喻茶味,三个字写在纸上风流蕴藉,意味隽永。
茶室雅致,古色古香,昆曲柔美,悦耳怡心,随处可见苏州人精致生活的印记。临窗而坐,太湖就在眼皮底下,水天一色,烟波浩渺。东山像是一颗翠绿的梅子,仿佛浮在湖水中,时间久了,感到山在动,一浮一沉,一沉一浮,有种随水漂移的错觉。
一位笑容可掬的茶娘款款而来,撷茶叶若干于玻璃杯,一注水下去,杯内旋即“白浪翻滚,雪花飞舞”,绿叶腾空,展于水面,宛如跳天鹅湖的芭蕾姑娘,湖是碧绿的,裙摆是碧绿的,水雾袅袅,清香扑面。
喝一口,直觉是“这茶真嫩”。一饮,口舌生香,神清气爽;又饮,空山新雨,豁然开朗;再饮,微醺欲醉,羽化登仙。刹那间,我仿佛嗅到了一江春水的气息。
我喜欢喝茶,也喝过不少名茶,觉得碧螺春的确与众不同,别有风味。原来,太湖边上的茶园都藏在果园里,茶树与枇杷、杨梅、蜜橘等果树杂植,那些果木为茶树蔽覆霜雪,遮挡骄阳。春天,茶叶冒尖的时候,恰值果树开花,花香弥漫在空气雨雾中,被茶树吸收,所以碧螺春的茶汤里,也就有了其它绿茶所没有的花香果味。难怪清末震钧所著的《茶说》中如此说:“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视碧螺春为茶中翘楚,有“天下第一”之美誉。
关于碧螺春,当地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碧螺春原为无名茶,相传一比丘尼上山采药,顺手摘了几叶茶,冲泡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吓煞人香”,并以之为名。康熙南下时,喝了这款茶,大加赞赏,但觉得名字不雅,太俗。再看这茶叶,色碧绿,形如螺,又是早春采下来的,遂赐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好喝,制作当然极为讲究,要求“采得早,摘得嫩,拣得净”。茶芽统一采自果树下的小叶种茶树,一芽一叶,黄豆般大小,采回来后,精挑细选,拣出的茶芽必须完整匀称。碧螺春的炒制工艺,基本都是手工完成。一锅鲜绿的茶青,在火热的铁锅里,凭借手掌的力量,揉、搓、捺、抓,一把一把,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直到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飘逸,这就是碧螺春,“铜丝带,蜜蜂腿,浑身毛,香果味。”
肖主任告诉我,喝碧螺春,最好是在春天里。春日清晨,泡一杯碧螺春,应景也应时令。玻璃杯里春意迷离,玻璃窗外桃红柳绿,心情一下子清淡了。是的,碧螺春的叶子又薄又嫩,味道自然清淡,但碧螺春的妙处,正在于这清淡,清而澄澈,淡而丰膄,入嘴一股鲜气。轻咽入喉,鲜气下沉,仙气上浮,回甘悠长,心旷神怡,隐隐在红尘之外。
肖主任还叮嘱我,因其茶嫩,泡碧螺春就不能用太沸的水。有人甚至是这样的,先落水,再投茶,看茶叶在水面上慢慢舒展,慢慢沉降,如垂落一帘春色。这真是清雅极了,果然是苏州的风格,或曰水雾江南的风格。
茶娘热忱,时不时地给我们续水,动作优雅娴熟,声音不高,温柔婉约,一举一止间透露着江南女子的细腻与灵秀,那一身浑然天成的蓝印花布衣裳,正好与碧螺春相得益彰。
一杯碧螺春,带着植物的气息,江南的气韵,地域的气质,涤荡性情,足以令人心生愉悦。我与肖主任品茗赏景,相谈甚欢,不亦乐乎。喝着喝着,觉得碧螺春的清香与淡雅,恰如窗外江南明媚的春天。
喝茶平心静气,人间自有清欢。蓦地,想起林语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那里都是快乐的。”真说到点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