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楼丽君 通讯员 姚时光 文 记者 魏新宇 摄
五夫老街活力现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置身于驿亭镇五夫村东七里河两岸,但见水清岸绿、风光怡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说起五夫村,估计知道或者熟悉的人并不多,因为它是一个地处上虞与余姚交界处的古村落。然而,历史上这里却是上虞建置镇最早地之一,民国时期设五夫镇,如今成为扩并后驿亭镇的一个行政村。”我区资深摄影人、野生鸟类保护者协会会长邱忠海告诉记者。
据当地上了年纪的人介绍,五夫,因唐代有焦氏五子,俱官大夫,设此名。而五夫的人文地理和悠远历史,更是值得世人驻足探寻——宋代贤相杜衍的后裔集居于此,贤臣李光也在此出生。五夫在历史上还曾有过两个书院,一是宋代乡贤潘畤创办的月林书院,南宋哲学家朱熹多次来此讲学;一是明代名仕潘府创办的南山书院。
伴随着五夫的几度兴衰,五夫老街也几经繁华与萧条。经过历代的发展,五夫古建筑到20世纪已具有一定规模,拥有一阁、两寺、三庵、四庙、五祠堂、六墙门、七桥、八牌轩、九井、十弄堂,这是上辈人对五夫村历史古迹的总结,其中大部分遗迹依然保存完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老街上的年轻人逐渐走出这条老街,去开拓更广阔的天地。而五夫老街依然静静伫立,它略显疲态,但风韵犹存。一条小河缓缓流经老街,幽静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房屋。站在桥上俯瞰河岸两旁,五夫新老交替,分外明显。左岸是新房林立,右岸则老屋错落。如果说对岸的新房是新时代发展的改革者,那么五夫老街则是旧时生活的守护者。
在五夫老街,许多房子还留存着从前的记忆,屋顶那半壁残垣的雕刻栩栩如生,窗前、屋檐下的雕花精美而又富丽堂皇。桥头旁的“兴旺副食小店”已开了40多个年头,见证老街的历史变迁。同“兴旺副食小店”一样,在五夫老街,还有许多上了“年纪”的小店,如今依然在经营,略显年代感的招牌,在这条街上很应景,似乎都在慢慢讲述着这条街从古至今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老街迸发新活力。五夫村由五夫、长坝、湖西陡等3个村合并而成,是五夫工业园区所在地。随着五夫工业园区的日渐红火,全村常住外来人口达1000余人,让这些新居民住得好、留得下,是村里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村里投入180万元建造了民工公寓,70余间出租房得到有效利用,让新居民实现安居乐业的同时,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30万元。
如今,驿亭镇、村两级抢抓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契机,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山水、人文、民俗资源,积极推动以浙东古运河、老街、五夫古村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河、一街、一村落”文化旅游品牌打造,让五夫在乡村振兴中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