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
也说“围炉煮茶”
三五好友围坐在一起,面前火炉放上一个茶壶,壶周边摆上地瓜、花生、玉米、红枣甚至是橘子等水果进行烤食,这就是近期风靡社交平台的“围炉煮茶”。继露营、飞盘之后,充满冬天仪式感的“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户外新潮流。
前不久,笔者也被朋友邀请参加了一次“围炉煮茶”休闲活动。尽管地点是在野外一个颇为简约的棚屋里,但坐在将寒风抵挡在外,窗户透射进缕缕冬日阳光的环境里,便有了一种新奇而舒适的感觉。我面前的火炉上放置着一个茶壶,壶周边摆满了可以进行烤食的水果。一经落座,就有朋友借用广告词“好极了”形容“围炉煮茶”的意趣。或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道尽“围炉煮茶”的妙谛。
可不是?“围炉煮茶”要的其实就是情趣、轻松与惬意。与心相通、情相投、意相合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品茶,本来就是联络感情的人生快事。更何况,“躲进小楼成一统”,将手机设置成静音模式并摆放得远远的,大家只是一门心思地“围炉煮茶”,暂且不论从鉴赏器具、烧炭煮水、分杯品茶,给自己带来满满的仪式感、氛围感,单就对土豆呀、玉米呀、红薯呀等,你可以翻,可以烤,可以吃,更可以在红茶、白茶、普洱这些茶中间挑选着喝抑或轮流着品,就足以让你拥有一份岁月静好带来的超然意趣与温馨浪漫——如此“围炉煮茶”,谁人不爱?
哪怕只是偶尔一次的“围炉煮茶”,也便是那样引发了我对孩提时在浙东四明山麓小山村祖父祖母家冬季喝夜茶的念想。每当晚餐结束,等隔壁邻居次第敲门入座,祖母就会用搁在炭火小灶上早就烧开了水的铜茶壶给大家泡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泡茶用的几乎全是卖剩而留着自己喝的粗制茶。然而,谁也不嫌弃茶叶质量的高低,他们要的就是冬日里围桌相坐、捧杯喝茶的情味,海阔天空畅叙、家长里短闲聊的放松……这样的场景,虽然相隔近半个世纪,可细细思忖、品味,又是多么的相似相近!我甚至怀疑,这怎么可能仅仅只是一种巧合?
我始终相信,中国茶文化的传统魅力从未消逝,它就在那里,未曾缺位,即便偶尔也曾被别的东西盖过风头,那也只是暂时的表象而已。等到烟霭渐渐散去,它终究出落得美轮美奂、光艳夺人。是啊,欣闻日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茶文化对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获得了权威认证和世界级声誉。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茶的培育、种植、制作、品鉴和相关习俗都历史悠久,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日久天长的茶文化的浸润里,“以文化自觉的态度,把优秀传统茶文化融会于当下流行的生活风尚之中”,也正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围炉煮茶”勾勒起来的一道寒冬里的暖心风景,与传统相接、与时尚相拥,不就是明证么?
想起了20世纪90年代末,我应邀与绍兴上虞女儿红酒厂朱总前往美国考察黄酒市场一事。其时,朱总告诉我他去美国还有着同时考察中国绿茶制作茶饮投放欧美市场前景的一项任务。尽管我对中国茶热爱有加,但或许是站位不同,更兼对茶饮市场的敏感性不强,我对中国茶制作成像美国可口可乐一样来喝的饮品,竟然表现出大吃一惊的态度。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亲眼见到近些年来,一些新型中式茶饮异军突起,不少品牌成为资本和市场的宠儿一样走向国际之时,尤其回味当年朱总言及“中国茶无愧为中国的国饮,日本的茶叶种子当年也是日本国天台宗初祖最澄大师在华学习密宗受法时,从我们上虞‘峰山道场’带往的。再说,‘当代茶圣’就是我们上虞人,我们有责任向世界讲好中国茶文化的故事,并让全世界共享中国茶禅、茶韵、茶道、茶艺”时,我对朱总这种超前的市场意识,对中国茶文化孜孜以求的热爱,自深表敬意!
如果说,在冬季气温持续走低的现实条件下,以及国潮兴起、热播剧带动、社交属性突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促成了“围炉煮茶”的“出圈”走热的话,那么,今天,随着“围炉煮茶”的兴起,它似乎也在另一个视角上生动演绎并见证中国茶文化的生生不息。据了解,目前成都有超过20000家各式茶馆,其中提供“围炉煮茶”服务的约有上千家。在四川成都一家推出“围炉煮茶”套餐的茶馆内,即便是工作日的午后,户外46桌也已经坐满,甚至需要排号等位。更值一提的是,这种“围炉煮茶”的时尚风,也在全国范围呈现开枝散叶而“一片红”的情状。诚乃可喜可贺!
尽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会贯通往往不是易事。但借助方便快捷、口感风味更加丰富的新式茶饮,借助更加时尚、更具社交话题属性的‘围炉煮茶’,古老的茶叶正重新赢得年轻人、赢得消费者”(封寿炎语)。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们借鉴诸如英国的饮茶习俗、日本的茶道等商业和文化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传统和现实,进行必要和可能的传承与整合、探索与创新,我们定然能够“在更好传承传统茶文化的同时,构建更具文化底蕴的生活方式”。毕竟,中国茶文化厚重的根脉在那里,何况它作为消费得起的一种低成本的休闲生活方式,已经紧紧攫住了年轻人的心——“围炉煮茶”正站在“风口”上,就让我们张开热情的臂膀去迎接它、拥抱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