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新商都·休闲

聚链成群强产富民

长塘镇“三极共振”打造“竹够可以”共富工坊

  生态极

  数智赋能,山货插上“云翅膀”

  近日,在长塘镇会篁竹笋专业合作社,四五名员工正将刚采收下来的竹笋挑拣、打包、装箱,一片繁忙景象。“自从有了电商,我们就形成了‘线上订单、线下配送’的方式,这些竹笋在几个小时后将发往全国各地,下单的客户很快就能收到。”合作社负责人罗海林说,他怎么也想不到,电商平台的加入,短短一个月内,就让山里的8000多斤鞭笋变了现。线上销售如此火爆,也增强了他发展竹笋产业的信心。

  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长塘镇的竹笋、柿子、蘑菇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不俗、远近闻名,但品控不一、运营滞后、销路不畅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聚焦产销衔接难题,长塘镇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瞄准网销“快车道”,与“大通电商”“明康汇”等合作,将山货远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地。

  为保障竹笋的品质与产量,长塘镇充分运用数字农业改革成果,构筑“党建+”前沿阵地,成立以“党支部+合作社+产销大户”为主体的竹笋产业农合联。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技术参与、行业自律,开展竹笋产业全程化为农服务,引导农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探索科技赋能、抱团经营、共同富裕新路子。

  “已累计培育‘新农人’20余人,帮扶笋农860余人。”长塘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王银东介绍,通过开设电商(抖音)直播培训班,以集中讲授理论和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带货主播”,农产品销售由传统的市场零售、批发等模式向“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转变。通过直播电商,全镇20余家竹笋专业合作社月销量增加超15000斤,竹笋亩均收益从3000元增加至6000元。截至目前,仅鞭笋销售额已超过50万元。

  生产极

  腾笼换鸟,建强工贸颐养游

  “利用闲暇时间来园区干点活,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不用再东奔西走,挺好的。”谢憩村村民钟师傅说起自己的工作满脸笑容。原来,钟师傅一直在外务工,每天早出晚归,光往返路上花费的时间就在一小时以上。如今,他在位于谢憩村的长塘镇小微企业园找到了一份后勤安保工作,隔天工作压力不大,还能有额外的收入。

  长塘镇小微企业园脱胎于一家倒闭的民营企业。立足本地优势,长塘镇统筹工业用地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整体趋势,实施“腾笼换鸟”,利用低效用地谋划建设小微企业园,培育块状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新优势,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新平台。

  “小微企业园一期占地38亩,厂房12000余平米。”长塘镇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徐震厚向记者介绍,目前,小微企业园已引进教授级团队2个,各类企业6家,在谈企业8家,博士生6名,累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0余人。随着包括倍飞智航、华舜新能源、兆昱半导体等未来一大批高新技术制造、数字化绿色化企业的入驻,将为长塘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全力打造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实现劳力与增收共舞,科创与共富齐飞。

  作为生态型乡镇,长塘镇是我区“南花园”的重要驿站,如何加速崛起?长塘镇提出建强工贸颐养游,打造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生产极。特别是做强康养度假,以“康养”为亮点,打造区域高端康养服务核心区;以“度假”为主线,发挥桃花源生态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此,长塘镇小微企业园专门设立了入驻“门槛”:落户项目必须是文旅、农创类项目。同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促进资源要素整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吸引优质企业资源,共同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生活极

  选凤筑巢,文旅融合新引擎

  鞭笋毛豆、咸肉蒸笋……在桃园村农家乐“竹乡驿站”桃园6号,一盘盘特色农家菜端上餐桌。赶上双休日,临近中午,游客越聚越多。厨房里,村民秦立飞忙着掌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靠山吃山,秦立飞依托竹笋基地和桃花源景区,办起“笋宴”“花宴”来吸引游客。“因为有特色,生意不用愁。”秦立飞喜滋滋地说,虽然起早摸黑挺辛苦,却直呼累并快乐着。

  像秦立飞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利用农房,办起“竹乡驿站”农家乐,络绎不绝的城里人赶到桃园村品尝农家乐。近年来,长塘镇以桃花源景区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为契机,搭乘“闲置农房激活”政策东风,以桃园村为试点,在全镇复制推广,形成了拥有26家农家乐、可供800余人同时就餐的“竹乡驿站”农家乐民宿品牌联合体。

  共用竹乡牌,同销农产品。在“春笋美食节烹饪比赛”“竹笋文化节”等节会宣传和笋宴“十大碗”套餐品牌的打造下,长塘农家乐乡村旅游经济日益崛起,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旺季时节,有的农户一月可赚5万元,最忙的时候一天最多翻桌26次。

  随着“竹海大道”景观公路、会蒋公路、通景公路、五长线提升公路等全线贯通,长塘镇域功能品质得到了新提升。特别是随着桃园村入选全市首批13个“乡村振兴先行村”,桃园村已然成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入秋后,游客纷至沓来,坐看窗外红柿,耳听竹海涛声,甚是闲适惬意。

  “诗画曹娥江,寻梦桃花源。”长塘镇镇长张橹对记者说,为全面展示魏晋文化,该镇将嵇康故里、竹林七贤、谢安栖憩、桃源问津等名人轶事串珠成链,着力打造魏晋文化活力展示区,构建未来乡村文旅服务线上板块,上线“小小桃园村”小程序,实现“一键玩转桃园”,打造沉浸式、治愈式、潮玩式体验区。以“柿柿如意”“竹林七贤”为主题,结合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特产,发动村嫂、竹编艺人等本土队伍,制作长塘本土特产,在桃园周末集市中,仅村嫂酱货当日销售收入就达3万余元。

  诗画曹娥江

  共同富裕·“虞”见美好⑦

  竹影·菩提居、兰博基尼度假酒店、万豪艾迪逊度假酒店、余坤长塘名品酒店……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一批以“康养”为亮点、以“度假”为主线的精品酒店民宿项目落地建设,折射出投资者眼中长塘这方热土的吸引力。而在长塘镇决策者看来,这么好的形势,得益于长塘“高铁时代”新门户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锚定‘一站支撑、三极共振’的发展方略,即以高铁上虞南站为支撑,生态、生产、生活‘三极共振’。”长塘镇党委书记沈璐告诉记者,主动融入“高铁经济带”城市发展主脉络,将长塘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与高铁站前的区位优势相融合,转化为人气、商气、流量和效益,合力打造“竹够可以”共富工坊,聚链成群强产富民。

  今年来,长塘镇以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抓手,聚焦产业融合,坚持惠农导向,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极共振”的共富工坊建设新模式。目前,全镇已累计建成“共富工坊”20余处,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600余人,村民人均增收1.7万元。

  记者手记

  生态环境是长塘一张靓丽的“金名片”,也是打开未来幸福之门的“金钥匙”。长塘镇通过筑牢全域美丽的生态底色、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建设守正创新的文化高地,绘美山水林田诗,打造底蕴深厚、颜值尽显的生态极;建强工贸颐养游,打造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生产极;创优居住行娱安,打造优质共享、和谐和睦的生活极。

  在“三极共振”打造“竹够可以”共富工坊过程中,长塘镇坚持党建引领与村民参与双向互动,推进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双向发力,助力本地村民与外来游客双向收获,加强本土IP和潮文化双向融合,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涵养“人民至上”的时代情怀。

  就业是民生之本,长塘镇以完善的产业体系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将更多增值效益留在乡村,实现乡村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农村电商、网络营销等经营业态,实现农产品产量提升,销售渠道畅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竹笋产业农合联、“竹乡驿站”农家乐民宿品牌联合体等应运而生,在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农业为基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二、三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上虞日报 新商都·休闲 00007 聚链成群强产富民 2022-10-31 上虞日报2022-10-3100005;上虞日报2022-10-3100009;上虞日报2022-10-3100008;上虞日报2022-10-3100011;上虞日报2022-10-3100008;上虞日报2022-10-3100009;上虞日报2022-10-3100007;上虞日报2022-10-3100006;上虞日报2022-10-3100010 2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