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白马湖

难忘夏日的牛筋露茶

  今年夏季特别热,“三伏”特别长,且在未入伏之时,气温已在38℃上下徘徊,正如古诗所载:“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但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十分繁忙,可以这样说,“没有夏的付出,就没有秋的收获。”夏日,赤日炎炎,不光是气温高,还非常的闷热,在烈日炙烤下的农人则容易上火,此刻蜗居空调下的我,陡然想及陈溪老家解暑良药——牛筋露茶。

  牛筋露,乡人俗称,我十分熟悉,它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在荫凉的、土壤肥沃的山湾里。初春萌发,夏至前夕已亭亭玉立,主干高约30厘米,多枝杈,叶形如茶,开细碎白花,能结细籽,色黄,如金钗,秋冬枯萎,其枝、叶、花、籽均入药,味苦,数百年来,为山区人们的防暑凉茶。山民采集牛筋露很便当,上山割草和砍柴时顺手把牛筋露带回家,冲洗后,放在笪里晒干,故夏至前夕山村里,处处飘散着牛筋露的芳香。

  我第一次喝牛筋露茶,是在1952年我读五年级的那个暑假,从老家太平山出发,跟随父亲去丁宅前枫庙他教书的地方。父亲拎着网线袋,我背着书包。当途经下管,走到塔山下时,已大汗淋漓,口渴难忍,想去溪滩里喝口水,父亲说,“前面就是双溪亭,亭里有凉茶。”大概是父亲学曹操“望梅止渴”,突然给我讲双溪亭那副对联,“亭前双溪汇,前面一路平”。父亲娓娓道来,有声有色,他从管溪、西里溪在亭前汇合讲起,直讲到陈溪王水照董事如何募捐建造双溪亭等,听着听着,我忘却了口渴,急于想见到那副对联,加快了脚步,转过一个山嘴,双溪亭到了。

  双溪亭坐落在西里溪村口不远处的山脚下,坐西朝东,“亭前双溪汇,前面一路平”那副对联镌刻在两根石柱上,十分醒目。凉亭背靠大岩壁,亭下是哗哗的管溪,沿溪一边有木栅栏,四周设有花岗石打磨的石块,为路人坐凳。亭中有口大茶缸,旁边的小桌上放着几个有柄的竹勺子,墙上挂着一串串草鞋,这些都是好心人的善举,供路人免费享用。茶缸里沉淀着一大把如草如柴的东西,水呈淡青色,有微微清香。父亲说,“这是牛筋露茶,喝了就不会发痧!”我顺手舀起一勺,一入口就吐了出来,哪有这样苦的茶。父亲说,“这是中草药,慢慢喝,对身体有好处!”我相信父亲的话,皱着眉头,终于把它吞进肚里。不一会,身上的腹胀、口渴、焦躁、闷热渐渐消散,顿觉神清气爽。

  老家陈溪有喝茶的习俗,客人进门,必须泡一碗茶,以示对客人的尊重。立夏一过,气温渐渐升高,母亲开始备凉茶,用陶瓷大茶壶盛装,一般客人到来,都倒一碗现存茶。夏至过后,开始用大钵头泡牛筋露茶,从上世纪60年代始,直至90年代止,历时30余年,可谓历史悠久矣!

  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收割早稻,插种晚稻,时称“双夏”,那是“稻熟无破箩,忙时无太婆”的时刻,男女老少齐上阵,日工分是平时的两倍,村民最怕中暑生病,既耽误农时,又减少工分,于是家家户户都喝牛筋露茶。老家的双夏一般从小暑后几天开始,直到立秋结束,有插种不过“立秋关”之说,约20余天,而牛筋露茶一般要喝到处暑,约40多天。

  双夏开镰后,每天拂晓,清脆的哨音,伴着清凉的山风,在村庄上空久久回荡。走在最前的是背稻桶,挑箩担的主力军,其后则是挑土箕,拎秧凳的拔秧队伍和背刮子、铁耙做后勤的老太公。不管是主力还是后勤,他们都备有一个长长的竹筒,里面盛装着牛筋露茶。他们走到田头后,把竹筒或悬挂在树上,或依在田坎里荫凉处。不一会,四五口稻桶一齐落田,一口稻桶四个人,二割二打,还有做后勤的、耕田的、拔秧的,其时割稻声、打稻声、喊声、笑声组成一支雄浑的乐曲,回荡在洒满红光的山谷。

  上午11时许,金黄的稻田变成一块白洋洋的水田,烈日当空,田水滚烫,人们个个像水池里捞出来似的,大汗如流。就是这一口口牛筋露茶从嘴里进入,循环全身,为大家解渴消暑强身。数百年来,一代代山区农民就是凭着这碗凉茶在夏日里奋战,收获粮食,子嗣延绵,我对牛筋露茶肃然起敬!

  上虞喝牛筋露茶的区域颇广,旧时章镇、下管、城关(今丰惠)等区都有喝牛筋露茶习惯,而至今,每年夏季,那些市场上,还有众多小摊售卖牛筋露的,且买者甚多。

  我以为牛筋露与《本草纲目》记载的牛筋草极其相似:“牛筋草具有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的作用。广东、福建等地区都有夏季泡凉茶喝的习惯,具有防暑、祛暑、降火的作用。”

  难忘陈溪家乡的牛筋露,这是一味历史悠久、造福于民的解暑中草药茶!


上虞日报 白马湖 00004 难忘夏日的牛筋露茶 2022-08-10 上虞日报2022-08-1000003 2 2022年08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