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让“非遗”走得更稳更长远
赵 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做好“非遗”传承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非遗”传承关键在培养传承人,关键在激励引导传承人要弘扬工匠精神。而把“非遗”的绝活、绝技、绝艺传承下来,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让“非遗”活在当代、活在人们的生活里。
必须清醒看到,“非遗”传承市场拉动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市场拉动力不强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非遗”产品多半比较保守,其多承接、展示传统的运作机制,其性能、样式往往大同小异,因为与市场的审美观念、消费习惯有较大差异,且大多又停留在产品销售与非遗体验服务等方面,导致陷入“产品旧无市场、效益低无新人、创造少无新品”的循环之中。上虞谢塘镇东闸村锡匠陈百炎的“非遗”传承生涯告诉我们:创新是“非遗”传承的灵魂;创新是实现打锡叮当不歇的密码。
以诚换诚,铺垫创新之路。把“非遗”技艺的全部要诀领悟透,“照单全收”学过来,这既是传承“非遗”的前提条件,也是日后进行创新发展的现实基础。陈百炎谙熟此理,为此投入了全部精力。从学习熔锡、压片、剪裁、捶打、焊接、挫修、削光、砂磨、擦洗、纹饰等工艺流程,到打酒吊“不得有一丝误差”“每一只酒吊都送去计量所反复称量”,整整练习五六年,都是他娴熟运用老技艺用心打造的结果。因为对打锡钟爱有加,即便是上个世纪,随着铝制品、不锈钢制品以及塑料制品的大量出现替代了家庭用品,金银器的出现替代了嫁妆市场,导致工艺繁杂艰难、收效甚微的锡匠纷纷改行,他也被迫在供销社寻求了一份开船的工作,以应养家糊口之需,然而,深埋心底的打锡火种从未熄灭。在日日夜夜的思念里,在情感与理智的相向而行中,15年后他终于如愿回归本行。“你待我以诚,我亦以诚相报”,几十年的坚守,不仅教会了他沿用古法熟能生巧、得心用手制作锡器精品的技艺,而且也为他下一步的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变应变,勇叩创新之门。“非遗”传承,如果不注重创新,醉心于走老路,惯常于行旧路,最终必然路越走越狭,以至而无路可走。然而,创新总是垂爱于那些筚路蓝缕者;创新,也总是与那些敢闯敢冒者结缘。当打锡技艺被陈百炎传承到极致之时,尤其直面锡器市场的萎缩,他也在思考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为锡器技艺的生存寻找更好的出路?他从祖辈、父辈的传承里,从市场上不断涌现的替代品中,他想到了创新,想到了如何为打锡工艺插上想象的翅膀而飞驰在创新的天穹上。有一天他在古玩市场花400元钱买回来一个破损的清代花瓶,当他切割破损的瓶口部位,再用锔锡工艺修补后,崭新的一幕出现了:这不仅保留了花瓶的残缺美,而且因为锔锡工艺的介入,便令珠联璧合、琴瑟相和并始产生锦上添花之效,但凡欣赏过的人们都为之叫绝。这次“过河”“吃螃蟹”的经历,也终让他萌发了这样的念头:创新,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难的是如何守正创新、以变应变。
以文养文,解开创新之锁。“非遗”的精髓,说到底就在文化与艺术,其之所以打动人,也就是因为文化之魂、艺术之心的作用。因此,实施“非遗”传承创新,也断然离不开文化与艺术的滋养。是啊,文化与艺术就是开启“非遗”创新大门之锁的万能钥匙。因此,我们要以文化与艺术的创新去引导、带动市场消费,以文化与艺术的创新去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文化与艺术的创新去助推“非遗”作品的新提升、新发展。众所周知,创新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三种形式,脑洞大开的陈百炎以“文化与艺术”为笔,从此做起了“集成创新”的文章,且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空的时候,他就喜欢到古玩收藏市场转转,看看那里的宝贝,然后回家琢磨着做点新东西。所谓“琢磨着做点新东西”,其实也就是在“集成创新”上动脑筋、想办法,赋予集成以后的艺术品以新的文化内涵、新的生命形象。诚如他自己所言:“自从自己的作品获得好评以后,就开动起脑筋,将锡与其它元素结合,与铜和银结合,与瓷器结合、与木头竹子结合。”于是,一件件文化“集成创新”的作品走红市场,也就不言而喻的了。
以情换情,拓宽创新之途。非遗要活在当下,走进人们的心里,就必须以情动人、以情换情,也就是说,要紧紧攥住消费者的心,让消费者在感受传承人的用情用心中深刻理解并快乐接受创新作品。比如几个用竹篮装饰的茶承,陈百炎制作得颇为精致、精妙。这个竹篮就是他在古玩市场花好几百元买回来的,将竹篮剪开后裁下4条长方形,用锡包起来,作为侧面装饰条。这样既保留了竹篮的编织工艺,又赋予老物件以新的使用功能,成为一件生活用品,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赢得了消费者的真情喝彩。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受邀去中华孝德园景区夜市摆摊——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他的手工艺锡器,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也。事实上,只要陈百炎的锡器摊在夜市上一支,就会有很多人围观,拿起来看一看的有之,拍照片的有之,提出各种技艺问题的更有之。其实,陈百炎的真情付出要的就是这样的回报。而尤其通过夜市摆摊了解和从各地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当代人更青睐把锡器和茶道、酒、香文化结合起来,有的还要求定制自己想要的锡器,则更令他相信:以情换情既是做活“非遗”市场必需的一种互动支撑,也是“非遗”创新释放的一种利好机制。
如果说,锡器伴随人们的生活行走了几千年,留下的是一道不断传承、持续创新的轨迹的话,那么,要让传统锡匠破茧化蝶,那定然离不开传承人的孜孜创新、久久为功,而这不正是锡匠师傅陈百炎告诉我们的答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