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畅
绍兴美味,
一道浓浓的文化乡愁
“这是首本绍兴美食散文集!”刚刚出版的散文集《寻味诗路》,被浙江越生文化的该书联合发行负责人美誉为“诗词餐馆”“古城食记”。爱吃绍兴菜、讲究吃绍兴菜,吃过绍兴菜后,还爱写食评,是周一农的“嗜好”。与一般食评家不同的是,周一农写食评常常在品味“味道”后,去追寻“味道”背后的历史因素、地域环境因素。(见5月11日《绍兴晚报》)
《寻味诗路》收集了36篇关于绍兴美食的散文,该书作者、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周一农先生,无疑是用心用情的。这不啻表现在他花费了近10年的功夫,更因为他的匠心独运、独出机杼——“以绍兴地方美食串起了越地‘唐诗之路’,从绍兴最高海拔1194米的东白山,到最低点海拔仅3米的诸暨‘湖田’;从丘陵台地到平原”,对每一道美食美味他都悉心投入而“尽情饕餮”。正因为此,我们读他的美食散文,亦便有了身临其境,一边行走阅风光一边舌尖品滋味的畅快淋漓的感受。而浙江越生文化负责人美誉此书为“诗词餐馆”“古城食记”“这本书有趣、实用、有内涵,每一次拾书而读,都有不同的味道”,可谓有感而发、情动于衷。
莫要小觑一个地方的美食美味,地方的美食美味,有时往往就是一个地方长久以来在气候、物产、历史、文化、审美、习俗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渐渐形成的一种舌尖产物。对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生活时间长了,就会对这些美食美味产生依赖感,并始成为一种乡愁。《现代汉语词典》上说:“乡愁”指“深切思念家乡有忧伤的心情。”乡愁,其实是一种别样情绪,它酿造一些甜蜜和苦涩,却总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醉意。是的,乡愁里除了乡音、乡情、乡邻,最难忘的就是乡味,正所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尤其对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的游子来说,时间一长,不免思念家乡的美食美味,以至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稀佳肴,其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乡菜。为何?就是因为我们吃的是食物,品的是文化,胃里的乡愁是牵绊着生活的眷恋。难怪,一位出国多年的华侨回国后,一见到故乡的美食美味,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迫不及待地吃一口,就立马吃出了故乡的味道,吃出了岁月的味道,更吃出了童年的味道。
有了家乡的美食美味,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绵长的呼吸,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是啊,我总以为,美食美物的味道,从来不只是萦绕在舌尖,亦在心灵之中。我们之所以对家乡的美食美味情有独钟,以至产生共情共鸣的审美联想,正是因为美食美味所附着的文化基因,决定了融于美食美味里的乡愁的丰富性与多层次。作为绍兴乡贤的陆游,因为《买鱼》和《初冬绝句》两首诗,不只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家乡鲈鱼之爱,更由此让我们触摸到他倾注于家乡美食美味上的浓浓乡愁的心灵轮廓。同样是绍兴人,鲁迅在文章中虽很少谈到美食,但一经提及,似乎感情更浓。他在《朝花夕拾》里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在北京的那些年里,当时北京专门做绍兴风味菜的山阴馆子里的马兰头、绍氏虾球、清汤越鸡、茴香豆、大红袍(盐炒花生)也是鲁迅喜欢的家乡菜。尽管离家较远,但他依然舍近求远而经常光顾,正可谓“最忆家乡菜,一味解乡愁”。我想,无论是陆游还是鲁迅,他们在品尝家乡味道、妈妈味道的同时,其平添并发酵于内心的定然是融乡亲、乡情、乡谊、乡味于一炉的多重迭加的“乡愁”情结。
对一个地方来说,一道美食,就是一个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一道美味,也是一双抚慰乡愁的暖手。这是家乡与广大游子之间的一种特别的情感链接、信息互动,挖掘好美食,推介好美味,其不仅有利于丰富市场供应,满足更多消费者对于地方特色美食美味的口腹之欲;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知名度,进而推热带旺一个城市的旅游业。
我知道,周一农教授并非土生土长的绍兴人,但自来到绍兴,一吃一尝间便令他爱上吃绍兴菜、讲究吃绍兴菜,可见绍兴菜的魅力,也可见他与绍兴的缘分。更难能可贵的是,吃过绍兴菜后,周一农教授还爱写食评,且与一般食评家不同的是,他写食评“常常在品味‘味道’后,去追寻‘味道’背后的历史因素、地域环境因素”——原来,他借跨越时空的人文美食视角所进行的“品味”,也是在“阅读”绍兴这座城,以及这座城的山山水水、人文气象。诗画、地理、历史、文化。由此想及,周一农教授从绍兴臭豆腐、素炒鸭子等绍兴独有的美味契入,如数家珍、娓娓动听而予推介,绝非仅仅是为了自己舌尖上留下的快感,更是在提醒我们如何为传承弘扬绍兴的历史文化实实在在去做点什么。
有位作家说过,“绍兴的文化有种浓得化不开的质地,她不仅是领秀江南的窗口,还是水乡、桥乡、酒香、名士乡的集成。绍兴古文化的河汉群星璀璨,可以用景物、风物、人物三个关键词串起来。其中从风物上讲,则以丰沛相称。江上听雨之乌篷,杏花深巷之古街,柳韵塔影之石桥,白玉长堤之纤道,万瓷源头之越瓷,软语弦歌之越剧,琥珀漾春之老酒,给人以观感之美和五官之惠。”绍兴的历史文化,其悠久其灿烂其厚重,自有目共睹。或许,对绍兴的历史文化进行宏大叙事,更多是有关部门和专家的事,但像周一农教授这样选择小切口大背景而孜孜以求进行精心创作,我们许多人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一个把绍兴作为第二故乡的周一农教授,尚且都如此深情款款爱着绍兴、推介绍兴,那么,作为我们地地道道的绍兴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