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新闻·教育

赓续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永和镇中心学校精心打造“红色德育课程”侧记

  红色印记 烙印在心中

  走进永和镇中心学校,只见刻有“自信”“从容”“有尊严”等字样的文化石或卧或立,静静布设在草坪上,潜移默化中润泽着广大学生的心志。

  散布校园的灯箱上,时时闪烁着名人名言;行政楼大厅和教学楼走廊、墙壁上,设计制作了中华成语故事、历史名人等;“红色长廊”“党建长廊”上,精心布展着永和英烈介绍等文化板块,还有著名校友或乡贤事迹等,仿佛每一面墙都在说话,每一条廊都在育人。

  “环境+文化,在德育教育中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我校精心布设校园文化及环境,旨在让环境说话,红色印记烙印在学生心中,并在无声无痕中孕育和激发学生向上向美的正能量。”副校长黄子轩如是说。

  永和镇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这块热土上曾经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如原《新华日报》第一任社长何云、中共上虞县委第一任书记诸觉、上虞第一个农民党员朱庆云等,英雄人物辈出,为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为此,学校精心布展,让红色文化上墙,同时经常性组织多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小学部还组建起一支由学生担任讲解员的红色长廊宣传队,利用班队课等时间活动时间宣讲永和的红色革命历史。

  “坚持多年的红色教育活动,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激励他们从小立志追梦,自觉增强人文素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在孩子们心中厚植家国情怀。”昨日,学校德育处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多彩课堂 传承红色基因

  日前,永和镇中心学校组织以“学习身边红色的榜样”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在党员教师带领下,学生们专程赴位于朱巷村的何云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家乡红色历史,感受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

  近年来,学校创设多彩的“红色课堂”,引领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进而正道前行。

  ——挖掘红色资源,涵育传统美德。学校巩固课堂教育主阵地,鼓励思政教师开展红色专题教育,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激励各学科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红色资源,加大革命革命传统教育;组织专门力量,相继开发《“知行合一”德育读本》《“小阳明”学科学》《行走家乡 红色课堂》等多本校本教材,排入课程,进入课堂。

  同时,学校创设多样载体,引领和培养学生涵育传统美德。学校联手浙江敦和教育基金会,邀约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丛艳姿博士,北京市海淀区历史学科带头人兼教研员、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教师李淼专程来校,作“中华文化大讲堂”精彩讲学。组织系列讲座后,学校紧接着组织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节约每一粒粮、节约每一张纸、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签好一次姓名等“六个一”活动,催生“节约光荣”在校园蔚然成风。

  ——开展红色研学,寻访先烈足迹。学校精心制订“行走家乡 红色课堂”红色课程实施方案,利用课余、节假日,组织学生跨出校门,走进村社,寻找家乡红色遗迹,拓宽育人途径。

  学校组织党员和学生代表走进“永和馆”,通过现场参观,结合图例和雕塑向学生讲述当年革命先烈怀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理想,为新中国牺牲一切的精神。学生姚紫涵在参观完感言:“没想到!在我们的家乡也有这么伟大而可爱的英雄。我要向先烈们致敬,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家乡。”

  ——创设专题活动,强化红色教育。以专题形式,开展红色主题班队课,如三(1)班班主任李圆尔在班队课上,深情讲述何云同志的革命故事,激励学生继承先辈遗志,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网上祭拜、鲜花等方式,学习革命先辈的故事,激发爱国之情。

  学校精心组织“播种真善美 领巾心向党”党史小故事比赛,各班选手用稚嫩的声音、生动的话语,生动诠释了彭德怀、董存瑞、叶天底等革命先辈及永和籍先贤何云、朱庆云等英雄事迹,并激发起爱党、爱国、爱家、爱校的良好品德!

  ——秉持知行合一,巩固教育成果。学校结合绍兴市阳明文化进校园基地学校,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实施方案——《知行合一,五色德育展芳菲实施方案》,明确特色项目建设的目标、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创设并实施系列活动,激励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学校激励学生动脑又动手,创设“小阳明学农基地”,基地实行“责任田”制,各班按季节培植植物,通过劳动实践,让孩子们学到了不少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本领,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劳动的技能和技巧,不断提升着核心素养。

  ——延伸教育成果,增强宣教效应。学校将红色教育延伸到家庭,主动加大与家庭联系,家校合力推红色教育。学校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激励学生会同家长一起寻访家门口的“红色印记”。

  学校梳理并上传家门口的红色资源,通过二维码的形式上传至网络云盘,激励广大家长及时点阅,相互交流。“看了红色主题视频,又陪孩子到村子里实地走走,才知道我们村有这么多的红色印迹,真的挺受教育。作为永和人,也感到很自豪。”一位家长在参加活动后如此感慨道。


上虞日报 新闻·教育 00004 赓续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2022-04-25 上虞日报2022-04-2500003 2 2022年04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