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这阵子 就能见彩虹
岭南乡发展民宿(农家乐)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楼丽君 文 特约通讯员 阮佳波 摄
![]() |
![]() |
“每天游客只有寥寥数人。”11月14日,地处岭南乡东澄村的“那园”民宿负责人胡向阳对记者说,最近,游客局限于省内。
“那园”民宿地处覆卮山腰,客房视野开阔,窗户一打开,山峦起伏尽收眼底。一旁就是千年梯田,每逢油菜花季,金灿灿的油菜花漫山遍野,3000多亩梯田披上了“黄金甲”,蔚为壮观,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郁的油菜花香。“这里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就是千年梯田。”胡向阳说,除了千年梯田,还有万年石浪和百年古村落同样深受游客青睐。
民宿是岭南乡的一张“金名片”,截至目前,全乡累计发展各类民宿(农家乐)39家、床位535张,占全区民宿总量的60%以上,其中省级银宿1家、区级金宿2家、银宿10家,有相关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800余万元。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打乱了城里人的生活节奏,眼下本应是错峰出游的旅游旺季,但如今民宿生意清淡。
民宿产业如何走出经营惨淡的“沼泽地”?“我们主要做好‘四个聚焦’,熬过这阵子,就能见彩虹。”岭南乡副乡长俞叶沁介绍。“四个聚焦”包括聚焦服务运营,打响品牌特色;聚焦融合发展,丰富产业业态;聚焦品质提升,实施专项改造;聚焦主客互动,全面共享空间。
去年12月16日,岭南乡民宿产业农合联成立,包括沐格山居、覆卮山居在内的37家民宿、餐饮、农业公司走上抱团发展之路。为打响“山居岭南”特色品牌,岭南乡抓住成立民宿产业农合联契机,把服务保障和运营管理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定期组织内部座谈交流,赴德清、长兴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有效帮助经营者拓宽思路、提高经营水平。今年来,已累计开展培训学习、外出考察6次,开办各类民宿(农家乐)技能人才培训12场次,受训300余人次。岭南乡还积极引进运营团队,以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探索民宿运营。如在青山村引进三言文旅有限公司,以美好生活为IP,联合运营沐格山居和覆卮山居两大精品民宿,提供更具人性化产品,取得较好社会反响。
融合发展,才能丰富产业业态。岭南乡以更加开放融合的理念,用好既有资源,引进新兴业态,推动产业互动,更好适应不同游客群体和市场的需求。精心举办油菜花节、攀浪节、露营节、短视频创作大赛等系列节会活动,以节会为媒共享流量、推介民宿,今年1至10月,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启动投资约4500万元的许岙红色国防教育项目建设,将民宿产业与传统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最佳红色旅游目的地,许岙战斗纪念馆、红书茶馆等一批业态项目已于6月底正式投用;加大闲置资源激活力度,引进投资约1亿元的江南农俗产业园项目,计划建设融合民宿、餐饮、商铺、演艺等业态的乡村综合体设施,目前正积极对接项目设计方案中。
“我对办好民宿、农家乐充满了信心。”昨天,王兵军指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精心设计的“微改造 精提升”方案激动地说。
王兵军是东澄村“兵军”民宿的经营业主。近年来,随着覆卮山景区成功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王兵军萌生了吃“旅游饭”的念头,将自家住房改建成5间标准间的民宿。然而,随着村里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兵军”民宿与“那园”民宿等相比,特色不足的问题日益显露,差距越拉越大。“光靠个人的能力无法扭转劣势。”王兵军坦言。
转机出现在今年8月,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岭南文化赋能空间专项赛出征仪式在青山村举行,来自全省各地30所高校的100多名大学生云集覆卮山麓,对东澄村、青山村两个行政村的31家民宿、农家乐、庭院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专项赛,王兵军的“兵军”民宿纳入了此次改造提升名单之列。目前,31个点位已初具雏形,将于本月底完成改造提升。
岭南乡还依托优美的山水环境资源和完善的乡村文旅综合体配套,把民宿(农家乐)体验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密切结合起来,突出主客互动,落实公共平台。如在青山村精心打造“三个月亮”美好生活主题村落,丰富月亮谷营地内容,搭建帐篷酒店生态营区、房车营地主题区、迷宫茶园体验区、欢乐草坪互动区和休闲农业体验区,为游客提供更加宽广的活动体验空间;在“那园”民宿内打造亲子活动空间,精心设计覆卮山系列研学线路,吸引上海、杭州等地多批团队前来开展青少年夏令营、企业团建拓展、中老年休闲度假、乡村农业体验等活动。
“努力将‘山居岭南’打造成浙江省景村宿一体化发展的乡旅综合体、长三角知名的山地民宿休闲度假目的地,大力推动形成‘联盟化、规模化、品牌化、差异化、平台化’的民宿发展格局。”岭南乡党委书记王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