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农业

章一峰

乡村振兴让后濠湖重新美丽

  我打小生活在后濠湖畔的老台门里,却从没饮过后濠湖的水。

  “移家只欲东关住,夜夜湖中看月生”,陆游的诗作《东关》记录了他对后濠湖的喜爱,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自我记事起,后濠湖的水一直不会作为饮用水,家家户户备有水缸,大家更愿意用明矾把水缸中的杂质沉淀了,取澄清的上部水烧水煮饭。

  彼时湖水已经呈现出肉眼可见的污染,水体浑浊,除了浮萍和微生物,基本上没什么水生生物,为此外婆总是望着湖面感叹,早些年这里清澈见底,物产丰富,鱼虾成群,两岸人家喝着湖里的水,吃着水里的鱼虾,后濠湖是非常重要的食材来源,靠水吃水莫过于此。

  父亲从小泡在水里长大,水性极佳,一个“木头孙”(方言,指潜水)下去,从来没失过手,螃蟹,河虾,杂鱼,再不济也能捞上一把螺蛳三两个河蚌。那是他从小跟我夸耀的资本,奈何到了我记事起,湖水已经不再适合游泳这项运动,水里面淤泥越积越厚,还夹杂着玻璃、钉子、石头渣子,水面上漂满了“革命草”和浮萍,下水之后需要承担物理伤害和化学腐蚀两重风险,所以父亲很早就禁止我玩水,对于湖中戏水的记忆只停留在我的幼年时期,至今我都没有学会游泳,作为湖边长大的水乡孩子堪称奇耻大辱。

  此后经年,水质污染愈演愈烈,不仅湖面上越来越脏,两岸垃圾也变得肆意堆放,建筑违章搭建,以至于河道越来越窄,甚至我可以轻松得捡起石块丢到河对岸。每每看到人们往湖中倾倒垃圾,父亲总是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大多是镇上的新居民,他们租住的违建小屋中配套设施欠缺,往湖中倒各类垃圾和排泄物是最便捷的方式。

  我的老家正对着后濠湖,原本应该可归为陆游等风雅之辈向往的湖景房,怎奈经过十几年污染物坚持不懈的排放,整条湖已是千疮百孔,俨然成了一条大号的臭水沟,每到夏天异臭难当,到了冬天则积雪覆盖慢整条湖面,让人分不清那里是陆地那里是湖,我曾养过一条金毛,俗话说“落雪狗欢喜”(方言,形容狗喜欢在下雪天撒欢),那年金毛对着皑皑白雪兴奋过度,一不小心栽入湖中,上岸之后金毛秒变黑毛,一身污泥我花了三个小时才冲洗干净,从此落下阴影,总觉得狗身上还残留着各类排泄物的气息。

  后来我们搬离了老家,长期住在另一处居所,尽管父亲对老房子很有感情,那也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但这里蚊虫滋长,臭气熏天确实不适宜居住。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街道开始大力着手处理湖面的污水,当时有句口号叫“五水共治”,决心非常大,仅短短两年功夫,后濠湖仿佛换了一番新鲜血液,整个湖面都仿佛被无形的天水清洗了一番,旧貌换新颜,湖光秋月两相和,美不胜收。

  两岸的违章建筑也被快刀斩乱麻地拆除了,一些危房还作了加固处理,原本泥泞的土路加石板路的组合也作了地面硬化,被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代替,湖中和两岸都规整得种上了绿化,每隔一段距离必然有几个垃圾桶或者休息椅,我惊喜地发现,老家附近那几条狭窄的小路经过拆违居然变成了一条可并排通行两辆汽车的乡镇支路。

  几年前我父母又搬回了老房子,尽管那里设施老旧,但是从早晨到傍晚,吃饭、散步、聊天、工作……一天中大部分的时光在那里度过显得格外惬意,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银东关的盛况——“碧柳黄莺啼早春,古桥净水醉红尘。晚来谁处渔家曲,翠色轻烟一径深”。

  这一切足以使人流连,如今父亲最大的心愿是对老房子进行改造装修,余生可伴随着湖水终老。


上虞日报 农业 00004 乡村振兴让后濠湖重新美丽 2021-10-20 上虞日报2021-10-2000012 2 2021年10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