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自学成医 悬壶济世回报社会
中医医师倪志德靠自己不懈的努力铺就人生梦想路
“人生以痛吻我,但我却报之以歌”。这句话,是倪志德最真实的写照。从一名双腿残疾无法行走的幼童,成长为行医四方,治病救人无数的中医医师,他靠自己不懈的努力一步步走出了精彩人生。
倪志德于1967年出生在丰惠南岙村,本该幸福成长的他,却在一周岁的时候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为了治病,家人带着他四处求医,可受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他的病始终没有改善,双腿因此再也无法站立。
身体带来的伤痛令他早早就知道了生活的艰辛,童年的他格外珍惜读书的机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几百米的上学路,他走得很慢,但比谁都认真。他是学校的一块王牌,获过丰惠学区作文、数学竞赛、硬笔字比赛等多项荣誉,1979年,还荣获上虞县小学五年级(小学五年制)毕业考数学第一名。
“因为身体条件,我在别人眼中始终是不同的。”倪志德回忆,年幼的他也会因此感到痛苦,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唯有知识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阶梯。然而,因为看病,家里已花光了积蓄,再难支撑起他继续学习的梦想,在小学毕业后,他还是离开了热爱的学堂。
虽然不能再上学,但倪志德对知识的热爱却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几年,他不断借书看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接触到了医书。“如果医生都精通医术,也许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就不会留下残疾。”看着晦涩难懂的医书,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成为医生”的种子。
14岁那年,家人想安排他去学一门手艺,将来好养家糊口。但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家人要他去学习鞋匠、修钟表的要求。父亲恨铁不成钢,大声质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看着桌上的医书,指了指,郑重其事地说:“我要学医。”
往后的日子里,他为了这个梦想拼尽了全力。药书中很多都是生僻字,他便用《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作辅助,读遍了《金匮要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医学源流论》等一部部医学巨著,真正做到烂熟于心。没有钱买药材,他便常常一个人进山采药,烈日毒虫难阻他的脚步,受伤流血更是家常便饭。家人和村民们都劝他放弃,但即使生活再难,也磨不灭他的人生志气。
积水成河,积沙成塔,倪志德不断夯实自己的医学基础,日积月累,终于迎来了质变。1983年,痈疽疔疮流行,不少村民相继感染,正当大家手足无措的时候,倪志德却清晰记起了自己看过的医书中就有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他二话不说免费为大家看病、提供草药,一开始村民们还不太信任他的能力,但随着一个个病人被治愈,大家从心底里开始认可了他。
往后的岁月里,倪志德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免费为村民们看病。实践之下,他的医术突飞猛进,“小倪医生”的名号也渐渐打响,开始有周边村民专程赶来请他看病。
22岁那年,倪志德成功通过县中医考试,获得“中医内科行医资格证书”。同年“南岙村卫生室”挂牌,他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师。“正式成为医生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尽到看病救人的本分。”倪志德告诉记者,“人为本,德为重”,行医不能为了挣钱,而应把治病放在第一位。那时他立下一个规矩:来看病的不收挂号费、处方费,只收中药工本费。接纳病患时,也总是慎之又慎,记下患者的病因、处方笺,留下联系电话。夜深人静,再翻阅医书,对照古方揣摩,唯恐耽误了患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倪志德博采众长,已是一名全科中医医师,找他看病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今年,他创立了绍兴德泽轩中医综合诊所,打算为中医药事业再添一把力。“传承、发扬中医药是每一个中医医师的使命,我希望中医药事业能发展壮大,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倪志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