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慰奋斗目标成美景
——深情缅怀抗战老党员王建华同志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格外怀念为革命出生入死、奉献了毕生精力和智慧的王建华同志。王建华原名炳水,1920年9月出生于岭南乡上苏村贫苦家庭,参加革命后改建华,寓意建设中华。1940年初,在王松寿的教育影响下,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为全国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党,认定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赶走日本侵略者、改变国破民贫的局面,从此就投身革命事业。
是年7月,由共产党员商群领导的省战时政工队第二次进入虞南。王松寿欲组织对上苏村恶霸保长王景堂的斗争,得到王建华等的赞同和政工队的支持。随即,王建华就会同王秀桐等秘密组织发动工作。9月中旬,斗争大会召开,王建华带头揭发王景堂。在他的影响下,受欺压的群众纷纷上台揭露王景堂公报私仇、敲诈勒索、欺压群众的种种恶行。斗争后,威风扫地的王景堂被撤销保长之职,群众的革命热情也由此激发。在此,王建华又会同省战时政工队商群、潘雨静、何为等同志,和王秀桐等一起,在进路、上苏、阮庄至章镇一带的村口、庙宇、祠堂和凉亭的墙壁、柱子上,用石灰书写抗日救国的宣传标语。王建华同时协助政工队创办农民夜校,读书识字、学唱革命歌曲、讲解抗日救国等道理。在王建华等的努力下,上苏、进路、阮庄、卢村等地农民夜校办得十分红火。
1941年初,由王松寿介绍,王建华、王秀桐等成为中共进路支部首批发展的党员。此后,王建华、王秀桐先后介绍王秀善、王秀国等人加入党组织,又从上苏、进路,向阮庄、卢村、煮炼、田家山及悬岩等村扩展。虞南党的力量在抗日革命烽火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歼灭挺四匪帮的重要力量。
1943年初,王建华按照上级指示,协助王松寿把已发展的部分党员安插入岭南乡及各村的保甲组织中,国民党与挺四部队在虞南的活动大多为我党所掌握,使各村村民不再为防抓壮丁和粮食遭抢而天天惊恐不安。这年10月,王建华率王顺华等周密组织,抓获挺四下乡捉壮丁的三个匪兵,缴获长短枪各一枝。
王建华的革命活动也给他带来严重危险。1945年初的一天,几名挺四匪兵快速赶到上苏抓王建华。王建华迅速向村庄的后山跑去,结果在岭顶被一匪兵追上。匪兵挺起刺刀刺向王建华,幸而王建华眼快手疾,用双手捏住匪兵的刺刀。闻讯赶来的群众纷纷为王建华解释,倾向党组织的保长王沛洪也随即赶到担保,匪兵们也说不出确凿证据,双手遭刺刀严重刺伤的王建华终逃过一劫。随即到新四军后方医院治疗,伤愈后留在新四军队伍参加战斗。
1945年6月初,围歼挺四匪帮战斗打响前期,王建华潜回岭南做战斗前的侦察和策应工作。期间,他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与王秀国潜入田山村匪巢,向安插在内部的梁月明等获取军械所、工兵排等的布防情报。战斗前一天,王建华和王松寿等参加了上虞县委和新四军领导在下管张家岭召开的紧急会议,会后即协助王松寿做好组织党员与基干民兵参战,组建好担架队,落实护送粮食、安置伤员、后勤基地保卫等工作,并带领基干民兵在进路通往许岙的各个大小路口站岗放哨。战斗期间,王建华安置伤员,做好饭菜供应并慰劳前线战士,又陪护县委书记赵虞等领导到前线慰问部队战士。战斗结束后,又陪护民主政府县长陈之方去许岙慰问遭受过挺四侵害及因战斗对生活造成严重不便的群众,处理相关善后事务。
战斗胜利后,王建华被任命为岭南乡指导员兼乡党支部书记,后又兼任大泽乡(今陈溪乡)党支部书记。9月底,他随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辗转于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进攻的山东战场,后随部队南下。战斗中,他两次负伤,双脚中留下的几块子弹穿过的伤疤陪伴了他此后的人生。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入地方长期在杭州市工作,曾任杭州市劳动局局长、杭州市矿冶公司经理、杭州市物资局局长、杭州市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1983年6月,王建华离职休养,享受副省长级医疗报销待遇。2019年3月16日,王建华在杭州病逝,享年100岁。
在长期为党和人民工作的革命生涯中,王建华的任职多有变动,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摆老资格,服从组织安排。他从深入基层入手,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基点和重点,从外行变内行,特别是在解放初解决杭州市严重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重返工作岗位后解决杭州市物资短缺的调配问题,他都发挥出了善于找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长和能力,工作得到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与很多干部一样,王建华在“文化大革命”也受到打击和迫害,因在抗战期间按组织安排那段“白皮红心”的战斗经历,被诬陷为假党员、叛徒等,还从杭州押回岭南接受批斗。遭批斗期间,他忍饥挨饿,饱受屈辱,造反派更无中生有,往他身上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在上苏村的批斗大会上,村里群众对批斗大会进行了抵制。面对诬陷,王建华对担心他会想不通的亲友坚强地表示:我绝不会寻短见,更不会连累当年由我介绍和领导过的党员同志。
恢复工作后,王建华十分牵挂家乡的老战友和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几次回家乡商议和解决有关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专程从杭州赶来老家上苏村,在村大会堂给村民们讲解三中全会精神,殷切希望村民们早日实现他们当年革命时向往的“山清水秀天地新、家家仓满人精神”的奋斗目标。为解决山乡人民的照明、轧米等用电问题,他为建造家乡水电站提供了很多支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苦于找不到发展门路的乡亲去杭州找他,他在原材料采购、产品推销等方面都给予了切实的关注和帮助。
2003年,退下来后的王建华回到老家,发现这出门就上下坡、150多家住户天天要走的村道仍是高低不平的泥沙路,而全村每到干旱季节的饮水困难,也因资金短缺一直难以解决。由此,他不顾年已84岁高龄,寻求相关上级部门支持,终于为村庄解决了道路硬化和饮用水管网建设的资金困难,结束了村民天天要挑水、一到旱季还得四处找水的历史。
2018年,即将步入期颐之年的王建华,回望革命历程,感慨良多,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认真撰写了《忆我的战友王松寿》一文,于7月1日在《绍兴晚报》发表,深情怀念和告慰这位当年战斗与共的老战友。
进入晚年以来,每与家乡的亲友联系,王建华总要问及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村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总想回家乡看看新面貌。他说,习总书记提出全面小康,是真正的为人民!遗憾的是,因健康等因素,2003年后,他再没有回过家乡。相信如今虞南乡村建设的沧桑巨变,上海、杭州等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的情景,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