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新商都·休闲

本报记者 楼丽君 通讯员 常静姝 王飞锋

我和我的第二家乡

  清明螺蛳抵只鹅,一头头被赶上江南人的餐桌。

  蒲伟明却远在重庆,早被折磨得够呛,肠胃频频提出抗议。2000年和2001年,连着两个春天,他们在重庆、吉林、湖南、江西等地,以真诚和努力选拔了一批优秀毕业生走上上虞讲台。盖北镇中学,就是他们的其中一站。

  2009年,冬日的暖歌

  钟媛芹正琢磨着上虞合唱比赛。这一年在初一新生中找到了几枚苗子,她打算一改过去的齐唱,变成两声部合唱。12月就要比赛了,留给这个十人团体的时间并不多。除了学业,碎片时间用得已经比海绵里的水更干净了。上台那天,钟老师临场让学生们加了个头——

  “我叫李浩颖,来自云南。”“我叫翟群英,来自四川。”“我叫石佳佳,来自河南。”……

  音乐缓缓响起,天南地北的学生轻柔地吟唱“水千条山万座,我们曾走过。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和跨江越山的学生一样,娇小的钟媛芹从江西分宜而来——那个凡是唱起美好,都能想到的地方。离家的头几年,陪伴她思念的都是泪水。融入社会不易,学生们还总故意发难。他们常常在操场、在走廊、在课堂出其不意地吓她,甚至一群人哄笑着用尺子量她的高跟。多少次,钟媛芹都是噙着泪把课上完。

  作为音乐教师,钟媛芹始终坚信,每一个音符都有独特价值,就看把他们放在何处。她自己就是盖北曲谱上的一枚,也是这《同一首歌》中的一声。这从全国各地聚集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评委,捧回了一个二等奖,这是盖北镇中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甚至是第一次获等级奖。而这,也是盖北镇中第一支合唱队。在2009年钟媛芹到来之前,学校并没有合唱团。

  2007年,十月的颠簸

  廖若龙太瘦了,九十几斤的身子根本压不住自行车,骑行在粗糙的石子路上就像跨了一匹马,一个劲地颠簸。从盖北镇中出发,他要在天黑前赶到镇东村学生小亮家。

  2001年,廖若龙与既为同学又是恋人的彭志萍从重庆南川来到盖北镇中执教。重庆的路比盖北的要好得多,但盖北的孩子可比重庆的要野得多。而小亮的到来,更比廖若龙七年来所受的委屈相加都多。

  2007年9月,他才接手这届初二学生。就这短短一月,这个壮实的盖北孩子既管不住自己,又喜欢干涉别人,连老师都不放在眼里,还出手打了一个东北老师。廖若龙唱尽红脸白脸,均以失败告终。老师和学生们在背后窃窃私语,每次到了周一廖若龙就莫名紧张。因此,他决定上门一趟。

  小亮早就在门口相迎,老远就打招呼,进屋就倒茶。“小亮在家挺懂事的嘛。”廖若龙表面夸奖,心里直犯嘀咕。“是啊,我们都在海涂种西瓜,亮亮从小就很独立。”家长的赞许让廖若龙很难借机“告状”。于是,他按捺下心中几乎要喷薄而出的委屈,决定与家长聊一聊“成长”,又时不时挑了些优点说给这对父子听。这反倒让小亮措手不及,父亲频频摸着孩子的头憨厚地笑。

  次日,廖若龙让小亮当小助手,管理早读、午休的纪律。从秩序的破坏者到维护者,小亮倒也胜任。但对他而言,最难熬的还是上课。廖若龙就送给他《绍兴晚报》《上虞日报》《故事会》等报纸杂志,渐渐地,小亮也在字里行间找到了兴趣,找回了耐心。

  一年后的暑假,同样的路,颠了一路,小亮与父亲蹬着三轮车找到廖若龙,带来的海涂西瓜和父子俩的笑容一样甜蜜。

  2000年,五月的考题

  “同意郭志平到盖北中学任教。”这半截纸条真能让我们在一起吗?从湖南到上虞的第二晚,郭志平和谌玲抱着纸条,一晚没睡。

  2000年3月,临近毕业的学生纷纷去找工作。郭志平是班上第一个石头落地的,学业优异的谌玲也很快被招录为中学教师。可两份“心安”相加,却让这对恋人怎么也安心不起来。郭志平的工作在湖南益阳当地,谌玲则要赴千里之外的上虞。8月一到,她便要启程。

  和每一段校园爱情一样,他们的爱情也始于“请教题目”。上大二时,郭志平天天用笔戳前排的谌玲,有问不完的难题,他很少在意题目的结果,更享受解题的过程。眼神常常不在谌玲的笔下,而在她的脸上。一个品学兼优又美丽动人,一个痞帅小伙还稍显霸道,坠入爱河只是时间问题。但现在,时间却成了他俩最大的问题。越是临近毕业,分叉口路就越近。

  “去上虞”这个念头像春草一样在郭志平心中越长越盛。终于,在五一劳动节假期彻底蔓延开来,直奔上虞教体委找到蒲伟明。

  蒲伟明理解眼前这对年轻人,立刻与时任盖北镇中校长张永明商量。经过面对面深入交流,张永明十分认可郭志平,但他又使了个关子,拿起手边的数学题册,圈了三道让两人解答。

  郭志平和谌玲相视一笑,头碰着头,圆珠笔唰唰地在草稿纸上划过。眼下,合力解答的仿佛是一道道命运考题。这熟悉的画面,不就是他俩的开始吗。

  “你们为什么来上虞?”20多年来,面对一次次好奇,答案已经变得渐渐模糊。因事业也好,因爱情也罢,盖北和上虞接纳了他们,他们则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盖北。

  只是多年来,谌玲常常要吃郭志平的醋,他待学生远比对自己和儿子要好。回忆中的喜怒哀乐,都和学生紧紧缠在一起。

  廖若龙再遇到小亮时,他已是谢塘派出所的一员,押送试卷到盖北镇中。见到老师,小亮一个劲地为当年道歉,后来还请他指导《入党申请书》的撰写,眼前又浮现当初那西瓜少年的憨厚笑容。“也别叫什么廖老师,我大不了你多少,叫我哥也行。”

  钟媛芹打算再次迎接挑战,从两声部变为四声部合唱。新生曹敏敏自小学就有音乐梦想,主动找到合唱队并顺利进入十人新团。困难虽然异常多,但他们坚信自己都是全校百里挑一的人。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最终夺得沉甸甸的一等奖,这又是盖北镇中史上的第一次。那天,他们哼唱着、啜泣着,“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你们为什么来上虞?”或许只是为了那一声老师吧。


上虞日报 新商都·休闲 00007 我和我的第二家乡 2021-05-10 4052730 2 2021年05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