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通
人生在“真善”里纠结
写人性一直是沉重而艰难的,同时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追风筝的人》,正是一本直面人性的小说。
阅读《追风筝的人》,实在是一种偶然。两年前当朋友需要我推荐最新的长篇小说时,于是匆匆间选择了这本《追风筝的人》。如今从办公室书架的一角重新拾起这本书时,发现故事只能记个大概,很多细节都已模糊,唯有那种感觉萦绕心头,不能忘却。
直面真实,是这部小说给我的最初印象,也是首先震撼到我的原因。整部小说围绕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年阿米尔和家中仆人哈桑而展开。两人年龄相仿,爱好相近,唯有性格迥异。哈桑忠诚、正直、勇敢、坚强,而阿米尔自私、怯懦。性格和地位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一场悲剧不可避免。所以当哈桑遭遇恶徒凌辱的时候,阿米尔出于潜意识的害怕,不敢站出来保护他这个最忠诚的仆人、最要好的朋友和最亲密的玩伴。但内心的羞愧、内疚,使他害怕面对哈桑。越是害怕,就越是希望对方消失,于是他渴望父亲解雇哈桑父子。在遭到拒绝时,就诬陷哈桑偷窃。人性的自私、怯懦和伪善在这一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洞悉一切的哈桑承认了偷窃,默默地离开了阿米尔的家族,因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懂得,此刻离开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继续相处下去,结局只能更加尴尬和不堪。这样直面人性最深处阴暗的一面,可谓鞭辟入里。直面人性是一件困难而痛苦的事情。固然有人性的不忍直视,也有我们缺乏直面的勇气。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天使与魔鬼。在我们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那一刹那,往往是魔鬼粉墨登场。事后我们或许会默默地做些弥补,或者选择沉默,让时间来冲淡一切。但我们往往缺乏直面错误的决心和勇气。小说把人性的真实这样赤裸裸的抛在我们面前,作者同样需要勇气。
小说第二个打动我的是人性里残存的“天良未泯”。如果只是描述人性的真实,我们或许只是佩服作者的冷静与勇气。但当用“善良”作为人性的底色时,小说才显得那么荡气回肠,那么可爱而温暖。当阿米尔遇见恶徒羞辱哈桑时,他内疚过;当阿米尔诬陷哈桑时,他纠结过;当哈桑父子俩离开时,他后悔过。而内疚、纠结、后悔的背后,就是那一份被怯懦所压抑的善良。所以当他父亲的老朋友在临终前电话让他回巴基斯坦,告诉他“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不畏千辛万苦赶了回去。到了才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哈桑和他的妻子被恶霸枪杀,他们的孩子索拉博被卖去了孤儿院。他千方百计找到了索拉博,带着他离开了这个苦难的国家,最后重新点燃那个沉默寡言、内心黯淡的索拉博的生活的希望。这样的结局,或许是对善良的最好注脚。
魔鬼不会消失,天使也从未走远。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善良,而是缺乏勇气。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勇气来直面我们内心的怯懦、阴暗、虚伪,懂得反思,善良就会多一份力量,人性定会充满更多的光辉!那么,我们还纠结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