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白马湖

王槐荣

向英雄致敬

  捧读国家一级作家顾志坤的报告(纪实)文学《阻击英雄沈树根》,给我第一个感觉,这是一部使人荡气回肠血脉贲张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还有很多情愫。

  顾志坤是上虞人,说起来我们还是半个老乡,家母是上虞丰惠人。也许是这个因素,在省作协开会,我结识了他。确切地说,我是读了顾兄写的《大师谢晋》一书,领略到他的家乡情怀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后陆续读了他的一些作品,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从眼下说,真是难能可贵。

  《阻击英雄沈树根》一书中提及的人和事,我都有所了解。譬如说,书中提及老前辈沈树根15岁参加坚勇大队的大队长陈福明,是我家的常客,我从小就认识,叫崔洪生(陈福明)叔叔,听父母说是个大知识分子;又如,文中“战友救了他一命”那个战友就是我母亲戚林弟;再如,文中提及的抗美援朝中沈树根的战友,我都熟悉。我1968年当兵在60师180团,沈世元是副师长,孙夫章、吴庆龙分任180团正副团长,都是老首长;179团是家父王挺的老部队,浙东纵队北撤后,家父所在的三支队与金萧支队合编为新四军1纵3旅8团,即后来的陆军60师步兵179团,家父曾任8团作战参谋、独立营营长、团副参谋长,新二团参谋长,60师作战科长,1949年3月调离60师去三野。可能这些因素,阅读中更添一份亲切感,和油然而生的对英雄辈出的浙江人民子弟部队的自豪感。

  我注意到,顾志坤笔下,沈树根是个鲜活的浙江人机智灵活的典型。作家在构思谋篇中显然是用心良苦,用充满艺术感染力的细节、情节,使之气韵融通,告诉我们英雄是如何锻造出来的。仓促入朝参加朝鲜二次战役,军情吃紧,穿单薄的温带衣服去寒冷地带作战,头脑灵活的沈树根在军列靠站上厕所的当口,看到垃圾堆中有一条破棉被,当即捡来,回车上后,撕成几块,用绳子绑在自己腿上,剩下的给其他人。血战长津湖,据我所知,九兵团(含序列中的20军)在零下40摄氏度作战,伤亡中部队非战斗减员即冻死伤至少占一半以上。原排长牺牲,全排48人,仅剩6人。沈树根幸存,不能不说与裹上的那块破棉被块有关系;手脚也有冻伤,由于他战前留心老乡的告诫,没用热焐法,而是采用雪揉搓的办法痊愈了。他是靠机智保存了自己呀。类似的细节、情节很多,顾作家就运用这些触手可摸的素材,层层推进,使鹫峰阻击战的重头文章呼之而出。沈树根带领他的3排34人在鹫峰阻击三昼夜,击溃敌10余次攻击,继而突围,以毙敌300余人,全排牺牲1人、伤3人的战绩归建,一个会指挥、会打仗、灵活使用战术、机智勇敢的阻击英雄沈树根跃然纸上。通过百花丛中选一朵的艺术手法,浓笔描写“孤胆英雄”曹光景一人就毙敌70余人的事例,从而水到渠成地塑造出集体荣立特等功,荣获“鹫峰阻击英雄排”称号的英雄群雕像。

  顾作家这部报告(纪实)文学,我以为是很成功的。我也是作家,知道纪实的东西不好写,至少我很少涉猎,专注小说,因为小说可虚构。我知道,当下报告(纪实)文学创作中浮躁风颇盛,有人东摘西抄敷衍成报告(纪实)文学,甚至把通讯报道冠上报告(纪实)文学。顾作家长期文学训练功力使这部作品堪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我要说的,眼下也有不少追逐时代热点的报告(纪实)文学,但太缺少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恕我坦率说,还不如听报告或读通讯报道来得直白。既然是文学,就要有艺术手段、魅力,让读者去感受艺术形象,这点顾作家做到了。

  我认为报告(纪实)文学真实性是生命线,为保持真实性,对作家创作中收集素材,走访调查、核实,有很高的甚至是苛刻的要求,需要作家除体力的付出,更要有真挚的情感、甘于寂寞的意志,而就这部作品而言,还多了“抢救”的意识。作者沉在大量史料的故纸堆中,行走在当事人之中,克服语言障碍等等艰辛的、琐碎的工作,还要核对,去伪存真,这些品质和功底顾作家都具备了,所以有能力生动地提炼出主题的厚重感和那种历史的力量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我退休后在当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工作,自认为对浙江人民子弟兵60师的历史是了解的。顾作家书中引用的《百旅之杰》《铁血争锋》等书我都有,有家父留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等史料及许多20军老战友回忆史料,还有范匡夫老政委送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以及许多关于金萧支队的史料,在读这部作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史料运用的严谨和翔实。如鹫峰阻击战的背景,作家在书中已有阐述,我不累赘了。我在部队时,参加过此役的老团长孙涌(一江山岛战斗中亲擎战旗冲锋的营长)曾亲口给我说过,当时部队很混乱,建制被敌人打乱了,军、师司令部的参谋在路上。在阅读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鹫峰阻击战”的意义和重要性。

  顾作家用了相当篇幅写了老英雄沈树根的战后生活,在部队为国防,锤炼善战的团队,保持发扬“铁军”传统,转业到地方工作,不计较职务高低,离休后不忘初心,默默为党工作,身上裹着平民的外衣,但英雄本色永不消失。具体可见书中展示老英雄离休后获得的荣誉。顾作家这一笔,使作品升华了主题内涵,分量就是不一样。写出了沈树根等一批战争的幸存者的共有特质,在战争年代为人民、为祖国浴血奋战;在和平年代,不居功,不伸手,默默奉献余生。正因为无数个张富清、沈树根,支撑着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

  感谢顾志坤给我们呈现一部好作品——向英雄致敬!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曾任金华市文联副主席、金华市作家协会三、四、五届主席)


上虞日报 白马湖 00007 向英雄致敬 2020-11-10 3131207 2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