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白马湖

马荣壮

龙兰穿越之遐想

  一个春日的下午,春风和煦,云影徘徊。约上几枚好友,来了一场趣味横生的龙兰穿越之旅。

  所谓龙兰穿越,是指穿越紧贴上虞百官的两座小山,一谓龙山,一曰兰芎。两山比肩而立,自东南烘托着整个百官,像两个忠心耿耿的守护神。既为穿越,所行路线必是山间野路,而非人工修筑的台阶石板路,因而更具野趣,更能领略生态自然的景色。身处江南,两山并不伟岸高峻,穿越线路也不长,整个行程不过7公里左右,因而穿越难度并不大。但因为未曾人为开发,山道崎岖曲折,错落相叠,因此,也是别具情趣。沿途,或茂林修竹掺杂,或危崖山石耸立,或陡坡平地夹行,景随路变,路随景移,远可眺万古江河,俯可瞰人间烟火,近可品山花吐馨,酣畅之快感油然而生。想不到,在千篇一律人造美景挤压下的城市边缘,竟还保留着如此原始风貌的山间小道,实在弥足珍贵。

  如果说龙山是百官的靠山,是上虞走向远方的灯塔,那么,兰芎山就是百官的神仙道场,上虞的文化礼堂。称龙之山,非尊即贵,骨子里占着王者之气,气宇轩昂之态昭然若揭,读之有咄咄逼人、拒人千里之威严。而称兰芎者,光听山名,就蕴含着一股香雅之气,宛若江南之小家碧玉,念之情意绵绵、诗意盈盈,仙风道骨、冰清玉洁之气质扑面而来。两座紧紧依偎的小山,虽容貌相近,却气质迥异,实在是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是不是寄托了文人骚客的某种情感,不得而知。查阅两山资料,也是大相径庭。龙山犹如深宫大院,资料甚少,除了龙山公园和其山脚下的舜井等相关资料外,再无其他传说、逸闻。与龙山相左,兰芎山却让我有孤陋寡闻之感。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兰芎山”,有关它的传说、典故、诗歌、游记便扑面而来,远比龙山多得多,可见高雅的名字更能获得文人们的青睐。如传说明朝的王阳明曾在此孤灯夜读,东晋著名道人葛洪从祖葛玄曾在此修道炼丹,宋代诗人赵有直留下有“兰芎围绝嶂,图画望中悬。几度令人慕,登临学葛仙。”的诗句。

  四明山在曹娥江的护佑下,一路逶迤向北,行到龙山、兰芎山,便一头扎进大海,不再露面。龙山、兰芎山,成了四明山余脉在上虞的收官之作。沧海桑田,曹娥、钱塘两江带来的泥沙在海浪的左拥右抱下,在龙山、兰芎山下慢慢沉积了下来,最后演变成富庶美丽的宁绍平原。龙山、兰芎山自然而然地见证了宁绍平原的风云变幻。没有它们,或许虞舜也不可能在此歇脚,躲避丹朱之乱,与百官商议会事,上虞、百官的地名也就没了历史的渊源。如果没有它们,或许唐诗之路也就没有了折向剡溪天姥的支点,诗路也就缺少了多姿多彩的花雨。没有了它们,或许越窑的青瓷就没有走向大海的勇气和自信。没有它们,或许祝英台就可能与梁山伯擦肩而过,那场凄楚的爱情大戏也就没有上演的机会。没有了它们,葛洪的寻求长生不老之丹,或许找不到可以借鉴传承的处方。

  拾一根枯枝作杖,一众人沿着蜿蜒的山道,时而扭腰蛇行,时而曲背弓爬,一路惊呼连连,一路搔首弄姿,顾盼生辉。置身龙山、兰芎之顶,极目远眺,顿觉心旷神怡,南看,群山叠嶂,娥江如带;北望,沃野千里,钱塘浩渺;左顾,山阴抱古,星湖粼粼;右盼,姚江如钩,明州波平。山虽不高,但山高人为峰之豪迈,念天地悠悠之豪情,仍在胸中抒发。

  龙山脚下,舜井水依然甘洌,兰芎山腰,仙福寺依旧清幽,与山下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相比,仿佛是两个世界。或许,这就是穿越龙山、兰芎两山的美妙之处。


上虞日报 白马湖 00008 龙兰穿越之遐想 2020-04-24 11906035 2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