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不停学 活学促成长
滨江小学精心引扶学生“宅家活学”收获家长点赞
“武汉加油!上虞加油!”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白衣天使加油!”
……
近日,滨江小学给“宅”在家里的一二年级孩子布置了一份“特殊作业”:参与童心防疫“疫路有你,致敬最美”口罩制作活动。孩子们把一句句“致敬语”写在自己设计制作的特殊口罩上,温馨又动人。
口罩制作完成后,孩子们第一时间用父母的手机拍照传给老师。学校组织教师快速收集整理,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转发,引来家长和社会纷纷点赞。
学校精心引导孩子们“宅家活学”的创新做法日前登上了“学习强国”。
延假不延学
确保线上教学不断线
突如其来的疫情延迟了开学时间,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新课题。如何应对?学校提出:延假不延学,教学不断线。学校还激励教师:将提升应对能力作为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课题来探索。
响应上级部门意见精神,学校先后出台《“停课不停学”告家长书》《“停课不停学”学习活动指导意见》以及《“停课不停学”具体实施方案》等,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教学时间、内容、操作等作出详尽部署,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开展线上教学,并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做好居家学习生活。
线上教育,是项新教学手段,需要探索和规范。为此,学校向全校教师、全体家长和学生提出了线上教育“五、四、五”要求。即教师做到五个“一”:每一天关注钉钉群,每一天推荐精选学习课程,每一天至少与学生进行一次学习交流,每一天关注学生体育运动,每一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家长做到四个“力”:助力孩子假期规划,助力孩子均衡营养,助力孩子环境清静,助力孩子习惯养成。学生做到五个“两”:学习锻炼两不误,阅读劳动两周全,陪伴娱乐两提升,传统网络两结合,特长护眼两兼顾。
特殊时期,教师们群策群力,发挥学科团队集体智慧,踊跃参加各年段学科组的特色线上教学探讨活动。在年段学科组统筹安排下,各学科教师每天约定时间,积极出谋划策,提前制定课程计划,精选线上课程内容,设计合适的综合性作业,破解网上教学中的问题困惑,确保了线上教学有条不紊、有序推进。
“春风行动”
关爱抗疫医务人员子女
近日,滨江小学校领导会同班主任专程走进四(5)班学生孙霏凡的家。霏凡的外婆连连称赞:“感谢学校对孩子的关心!”这是学校关爱小组定期慰问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的实际行动。
孙霏凡的爸爸孙伟义是上虞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挺身而出赴湖北武汉驰援。霏凡跟爸爸尤为亲近,每天都会和爸爸一起研究数奥题。得知爸爸要去支援武汉,孙霏凡虽然感到十分不舍和担忧,但还是双手赞成爸爸的决定。
得知孙霏凡爸爸驰援武汉事迹后,学校立即组建关爱小组,每天通过电话和微信询问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针对霏凡爱好数奥这一特点,数学教师赵刚辉对霏凡说:“以后我就是你的赵爸爸,数奥上有什么想要问的,尽管问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像孙霏凡爸爸这样的医护人员冲向疫情一线。他们在前线“作战”,家人是他们的牵挂,也是他们工作的动力。为了让这些“最美逆行者”安心投入到工作中,滨江小学结合学校实情,启动了“春风行动”,将支援湖北医护人员、区内新冠肺炎定点医治医院医护人员以及参与一线隔离管理、卡口执勤人员的子女列为重点关爱对象,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精准摸排,实施一人一档,给予一对一关怀。
据校领导介绍,学校梳理出坚持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7名,一线隔离点卡口等工作人员子女13名,社区及乡镇一线工作人员及警务工作人员子女22名。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专门安排班主任、任课教师,通过电话、视频连线等多种形式,随时关注和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为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同时进行课程辅导;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指定“一对一关爱导师”,定期与学生和居家陪护的家长保持沟通,开展心理辅导。
此外,学校对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等事迹进行整理,积极讲好家长故事,传播“英雄爸爸”“英雄妈妈”的战“疫”壮举,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学习感悟,从而弘扬正能量,共同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宅家乐学
活学活用助成长
日前一天晚上,五(1)班学生郑茗心演唱的防疫歌曲《听我说,谢谢你》在浙江少儿频道播出。郑茗心同学用歌声向防疫一线医务人员致敬,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为了让孩子们宅在家里能乐学活学,教师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语文学科开展阅读积累、课外拓展,数学学科注重训练动脑思维,科学学科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音乐学科引导学生提升艺术欣赏水平等。美术组教师精心创设 “疫”心“艺”意系列课程,把新型冠状病毒和美术学科无痕整合,创意无限,深受学生喜爱。体育教师现身录制一个个小视频,亲身示范做各种体育小游戏、健身小运动,号召孩子们一起来运动打卡,全家一起锻炼强身。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们还根据学生不同学情,精心设计出“必做题+选做题”的组合样式,供学生们自主选择练习;同时配上听、说、读、写、算,绘画、唱歌、运动、实验等形式多样的作业方式,既有效确保了全体学生线上学习成效,又兼顾了学有余力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