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波
未来已来,探索“活教育”视野下的“智慧+”
![]() |
引导学生自己编程、操作,进行毛笔书法表演的机器人;自带乐谱和“老师”的智慧钢琴;将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学科知识融于手工制作的创新实验箱……12月25日,为期两天的浙江省智慧教育联盟年会在我区滨江小学启幕,现场,各种前沿智慧教育装备让人不由惊叹:未来已来。而各位专家的智慧分享和交流活动中的智慧碰撞,更让大家欣喜:“活教育”萌发出智慧新芽。
据介绍,此次活动以“互联课堂 智能教育”为主题,由浙江省智慧教育联盟、上虞区教体局主办。来自全省近百所学校的200多位学校相关负责人赶赴会场,共同探索智慧教育发展之路。
共同行走在
探索智慧教育的路上
“我们一只脚还在现在,一只脚已经踩进了未来。”在这一大背景下,将视角转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智慧生成,擘画一个切合时代发展的、必然来临的智慧教育发展的未来蓝图,成为教育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在智慧教育时代“活教育”实践创新研讨会上,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张立新作专家报告。围绕智慧教育发展方向,智慧教育与“活教育”的融合,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和教学等,为在座的教育人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各种形式,提出智慧教育的发展形态。
如果说,专家们更多还是侧重于理念、理论方面的引领,那么,接下来的同步课堂和创新课堂,则呈现出各校对智慧教育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在滨江小学、浙大教育博文小学、陈溪乡校三校同时展开的美术课同步课堂中,滨江小学教师贾炯炬开出了一堂《和和美美》。据了解,这堂童趣盎然、创意十足的美术课,来自滨江小学正在热闹开展的“盒、合、和DIY”童心创想课程。该课程引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从大自然、大社会中提取各种材料,通过设计、布局、剪贴、制作等诸多步骤共同制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盒子作品。《和和美美》选用了泥塑和纸盒为材料,真实呈现了艺术与学生的生活相接,呈现出儿童运用美术手段对美好生活进行的表达。
在同步课堂中,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由一位教师,面向三个教室的学生,展示着“活教育”的真实发生,受到了与会众人的一致好评。
会上,云和县江滨实验小学、浙师大附属丁蕙实验小学,以及我区的滨江小学、实验小学等校,还围绕各自的智慧教育实践作经验交流。省智慧教育联盟还对科技创新教育、机器人教育、STEAM教育等进行创客教育方案分享。
“每一堂研讨会,都是精心准备的教育盛宴,满满的干货。”一位来自杭州学校的蒋老师激动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活动的精彩瞬间,他说,“九宫格都放不下。”
为智慧教育
提供上虞经验和方案
“智慧教育是顶层设计的教育智慧,它更重视价值取向、行动能力,更强调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这与我区力行的‘活教育’实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蔡建红在大会简要介绍我区在“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探索“普惠”“创生”“融合”等鲜明特质的智慧教育新样态的做法。
近年来,我区抓住区域发展的机遇,通过不断夯实硬件、软件、制度和队伍四大基础工程,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宽厚基础;通过主体能力的提升、“多维培训”的架构和应用环境的创新进行全方位融合发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不断更迭;通过制度、智力、环境、资金的多重保障,有效促成智慧管理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智慧教育驱动下的“活教育”愿景已日益清晰,一大批优质智慧学校应运而生,“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全省前列。今年,区内31所中小学校结对互联,并与浙江景宁、四川小金、新疆阿瓦提、西藏比如县等6所省内外学校开展帮扶,区内42%的义教段学校参与,65%的乡村学校受援,100%的小规模学校得到帮扶,全域优化资源共享。同时,我区还鼓励各校突出亮点,绽放特色。作为我区智慧教育的典范,滨江小学、春晖中学等通过技术融洽,创建智慧学习范式;通过融创课程,不断创拓学习边界。学生自定主题,突破定势,主动求知,拓展外延,并大胆借助智慧新技术,服务于自主探究的学习。
下阶段,我区教育将以融创为发展关键,打破认知壁垒、聚焦课程样态,进一步展望上虞品质“活教育”的新常态。
“让技术使教育更智慧,让技术使教育更活化。”区教体局党委副书记房永军表示,我区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智慧教育管理、精准作业管理、智慧教育评价、智慧学校场景、智慧品质家庭教育平台建设和“互联网+义务教育”等方面深入研究和实践,进一步优化智慧教育的各项实施路径和平台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教育提供更多的有效的经验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