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徐懋庸在临海回浦中学

李金海


1930年夏至1933年春,徐懋庸曾在临海回浦中学任教5个学期,起因于他在上海半工半读的劳动大学中学部。

徐懋庸早期在上虞共产党组织创始人叶天底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流亡上海,在上海由胡愈之担保进入劳大附中学习了3年,教他语文的是临海人陆翰文。有一次作文,徐懋庸写了一万多字小说,陆翰文破格给他打了100分。陆翰文在劳动大学时间并不长,1928年回临海办学去了。

1930年夏天,徐懋庸在劳大附中毕业,由临海籍同学陈淑卿介绍,经回浦学校校长陆翰文同意后,于当年9月来到临海,受聘回浦中学三年级国文兼世界历史教员。他的讲课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在9月,徐懋庸把爱好文学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艺波社”,通过课余读写活动,在他们的心田撒播知识的进步的种子。“艺波社”曾编辑出版《波艺丛书》,第一辑收有作品20篇,首篇为徐懋庸自己翻译的《门槛》,该辑以《门槛》为名,于1931年6月出版。《门槛》是屠格涅夫散文诗名篇,描写一个俄罗斯少女决心为革命而奉献自己的一生。徐懋庸在《门槛》的后记中说,他在劳大附中读书时,教他法文的约克·邵可侣曾选用它作教材,当时他读后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彼时壮志如山,热情如火,常以学业未毕,故不能立即跨进那门槛为憾。”他在本书的卷首,还用分行的诗歌形式写了一篇《题辞》,最后一节是:

“隔着一条门槛,分为生之国与无生之国。

勇猛坚忍的青年,跨进这个门槛去吧!”

徐懋庸的激进思想在一部分学生中产生极大影响,由此逐渐引起学校领导人的不安以至不满,多次对徐懋庸提出了警告。而徐懋庸认为这是积极进步的倾向,因此难以接受这种警告。1932年底,他终于向陆翰文提出了辞呈。

徐懋庸在回浦教书时,认识了一个“年纪很轻的非常纯朴的高小毕业生”,即临海尚文小学毕业的刘蕴文,黄岩人,他俩于1932年夏结婚,并移居到临海城关上草巷。徐懋庸写有《草巷随笔》,共7篇,其中一部分曾刊登在校刊《回浦潮》上。徐懋庸在文学上的主要建树是杂文创作,《草巷随笔》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杂文,也是在《徐懋庸杂文集》中能读到的他的最早的作品。

1932年冬,著名作家巴金应回浦学校教师所邀来到临海,也住在上草巷。徐懋庸热情邀请巴金到他寓所畅谈,后来徐懋庸详细记叙这次与巴金对话的情形的散文《巴金到台州》一文,很快在上海《社会与教育》杂志上发表,成为人们研究巴金创作思想的重要资料。

1933年春,徐懋庸离职只身去了上海。徐懋庸在临海回浦中学时间虽不算长,但对他以后走上从事革命文化道路,是一个重要准备阶段和起点。在那里,他读了不少书,并刻苦学习外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几年总算给我在这方面打下了一点基础。”所以,徐懋庸在离开临海前对自己去上海的生存和发展是有信心的。他当时从一本日本的杂志中试译了一篇介绍印度爱国诗人奈郁夫人的文章寄往上海,很快就发表了,并得到18元稿费。这次去上海,他除带上一本英文字典外,还有一部在回浦中学译就的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的稿本。也正是因为这部书,使刚到上海生活无着的徐懋庸站稳了脚跟,华通书局答应出版这部书,并预付了60元版费。徐懋庸说他就是以这部译稿作为“敲门砖”,闯入上海文化界的。

1933年夏天,妻子刘蕴文临近分娩,徐懋庸从上海回到黄岩妻子身边,就在这里开始向上海《申报·自由谈》投稿,接连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杂文。这年秋天,徐懋庸返回上海,从事专业写作,从此进入他创作的最盛期。他以犀利泼辣的风格引起文学界的重视,并受到鲁迅先生的青睐,由此步入上海文坛,成为当时文学界的一名风云人物。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