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指望着小村的文化崛起

艾丽


很久以前,我的一个姚姓同学跟我说起,他的家乡丰惠镇夹塘村历史非常悠久,村里的大多数人同宗同祖同属一个姚姓,而姚姓据传说来源于公元前22世纪帝舜的一支;他还说,孩童时每逢过年,他会跟着大人到祠堂去看杀猪,那里的木柱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铁钩子眼,因为挂过可以分给众人的一块又一块的猪肉。仅老同学所言的这两点,就给我注入了对小村的一种向往。

一个初夏的日子,我来到了夹塘村。田野访问后,小村的轮廓就在眼前了:地域面积7平方公里,村民2785人。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外出经商打工,村内有企业近40家,规模企业仅3家。农民人均收入近9000元,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相对边缘的夹塘村的发展目标是利用文化、人文、地理、自然优势,有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边界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和谐农村的快速构建。

经济和文化不能分家。改革开放以来,夹塘村发展了塑料、拉丝、五金、纺织等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现在企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受邻近的余姚市的幅射较大。同时,受相对发达的近邻县市影响,村民致富的愿望特别强烈,人文精神的孕育速度肯定会超过别的村落,因而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夹塘村地处杭甬运河边,距离世人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一个高速道口仅五分钟车程,交通优势独一无二。大片平整土地上可以新建造一批标准厂房。而村里以粮食、茶叶、杨梅、种鸭为主的生态农业较为成熟,发展前景诱人。这里的村民勤劳、纯朴,爱好文化活动的不计其数。制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工作有昔日荣光的回忆缺乏今朝奋力追赶的充足信心。

我还了解到,夹塘村具备乘势而上的各类优势,只要用好用活,完全有可能再造一个虞东平原上的文化明珠,实现夹塘村的文化崛起指日可待。

文化,在夹塘村是一个发展的内核。作为上虞市文化渊源最为深长的村庄之一,虞舜文化的起源在此,虞舜文化的传承也在这里得到了显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就建起了“虞舜文化活动中心”,现在是热闹非凡的老年活动中心,每天午后老人络绎不绝地赶来。村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姚家宗祠,祠内有源于1000多年前的古戏台(曾于上世纪50年代修缮)。一座古牌坊后是历尽沧桑的“东方红交易市场”,连接着保存尚好的百年老街,虽然路程不长。在姚家宗祠旁,我还看到了很有年份的老房子,风雨飘摇不再稳实,但檐角还有雕刻精美的装饰,甚至还有一条“牛腿”赫然支立。

实现夹塘村的文化崛起,发展好经济肯定是首要。依凭地理优势和原有的经济基础,形成合力做好“边界经济”文章。只有经济强健了,文化的建设才有条件。出台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由点及面发挥示范效应,是各级政府指导村一级的工作环节。在文化阵地建设上,要加大投入争取每季每年都有新的起色,特别是对村内一些古旧的文化设施,要切实加强保护,仅存的文化遗产千万不能在这个时期里流失。还要用好文化人才,夹塘村民间艺人中,不乏擅长戏剧创作、编排、演出和书画创作的“草木才子”。用好这些人才,同时抓紧培育年轻一代。针对村民的文化需求,设计一些老少皆宜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活跃文化生活,满足文化需求,提高村民的文化鉴赏力,最终提升整个村落的文明素质。

我观看过反映三代人生活变迁的姚剧《闹新房》,那是村民自编自演的一档戏剧节目,在乡土文化的浸润下,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对夹塘村,我深深地期待……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