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风雨如磐悼英才

———追忆乡贤张家琨先生

杨根苗


读罢5月9日绍兴晚报第九版“创业创新30年百位风流人物”专栏的报道《融入风则江的绍兴第一位教授》,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么一个好人他走了,走得似乎匆忙了点。张家琨先生的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面前。记忆的思绪把我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我认识张先生是在1976年的秋天,那次,我去联江五·七学校(白岙湖畔)检查工作。我一走进五六位教师集体办公的办公室,几位老师见我到来都站起来欢迎,我和他们一一握手,但走到张家琨老师面前,我停住了,王校长忙介绍说,这是我们刚请来代课的张老师,我伸出手时,他显得有些不安,但连忙握住了我的手,这是一双粗糙而有着老茧的手。我仔细观察了他,五十左右的年纪,一张瘦削的脸,已烙下了很深的皱纹,背也略有点弯曲,穿着一件蓝中发白的卡其布的中山装,两只裤脚管一高一低卷着,可能刚从田间回来,样子像个农民,但眉宇间透着睿智。

那时下乡,交通不便,到了这样偏僻地方的学校都要过夜。在谈了工作之后,晚上我问王柏根校长关于张老师的情况,王校长详细地向我介绍了他坎坷的经历,令我对他肃然起敬,同时也产生一丝莫名的悲凉。

张老师是章镇人,195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由于成绩特别优秀,1952年就提前毕业,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而且已作出了很多成绩。1956年,苏联共产党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一个秘密报告,大肆攻击斯大林。当时我们国家对苏共二十大都是正面报道,而苏共《真理报》对此已经作了一定的报道,张老师是精通俄语的,当然看得懂,他看了以后,很为不平,讲了一些反对赫鲁晓夫的话,说此人是没有良心的投机分子,过去称斯大林是父母,现在骂斯大林是暴君、刽子手,这种人不会有好结果……到了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张老师是在劫难逃了,被发配回原籍——上虞章镇。

“文革”的中后期,各地都办起了五·七高中,教师十分紧缺,公社的教育干事老虞了解到张家琨老师的情况,既同情又惋惜,决定请他来五·七学校任教。这样张老师就进入了联江五·七学校,每月发25元的工资,张老师对这个安排很高兴,这里可以在食堂吃饭,生活方便多了,更主要的是有了他用武之地。他担任了数学、机电(理化)两科教学,教学水平很高,学生很欢迎,他还自编了教材,制作了一些教具,教给学生一些实际技能,工作中十分尽心尽力,老师们不因他有政治帽子而另眼相看,大家都很尊重他。

1978年初,当时绍兴师范上虞教学点办在现在的春晖中学,而由于1977年上虞首届恢复的高考中,成绩十分不理想,因此,我们在当时政工组领导的关心下,办起高复班,也办在白马湖。但高水平的师资很难抽调,这时我想到张家琨老师,虽说当时他政治上仍然有着帽子,但这时的政治气候毕竟转暖了,我向几位局长汇报后,由人事科通知学校,请他前来文教局报到,去白马湖任教。张老师对我们的安排十分高兴,表示一定会尽力做好工作。这年上半年,我每月都去一次白马湖,检查高复班的效果,去了,总和老师们一起在食堂吃饭,张老师见到我十分亲热,拉着我的手不放,我问他工作情况,他说“还适应”。从校领导和老师中了解到,他工作十分努力,备课非常认真,教学上一丝不苟,特别是解题的能力,连几位多年任高中的数理教师也佩服得很。这年秋,春晖中学复校,上虞师范也正式建立,搬迁至城区,张老师列入上虞师范编制,随校至百官居住。这时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师范学校的教学。1979年,祖国大地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张老师二十余年的不公正待遇终于结束,党组织为他平反改错,成为正式公办教师,工龄连续计算。从此这位历尽磨难的五十岁的老教师,焕发出青春地活力,他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要为培养祖国急需的人才作出最大的努力。1980年,绍兴师范升格为绍兴师专,急需调入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得知张家琨老师的情况,地区教育局前来商调,我们考虑虽然上虞师范也需要他,但这样的人才在高等学校更需要,更能发挥其才能,就爽快地同意了。于是,张家琨老师就调去绍兴师专任教。

在师专工作期间,他出色的工作,渊博的知识,勤奋的教学,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受到学生们的敬爱,很快,他成为物理系的主任,成为绍兴师专的第一位教授、校教务处长,在此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并在编写教材和学术研究上作出了很大成就。在八十年代,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去绍兴师专,每次见到张老师,他言语不多,但总是紧紧握着我的手不放,内心的感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这里我还想说一点,张老师在平反之前从未结婚,就在他落实政策之后,联江的几位热心同事给他介绍了一位白岙村的女赤脚医生,是位共产党员,一位善良贤淑的农村妇女,其丈夫因病过世,张老师是认识和了解的,但有3个儿女,张老师很快答应下来,结成伉俪,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他十分珍惜家庭生活,先后把几个孩子带去绍兴,一一培养成才,这也可以看出他的心胸和美德。

逝者如斯,家琨先生走了,或许他留下一分遗憾,若不是那政治运动,他很可能和他的原子能研究所的同事邓稼先、朱光亚等一样,成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但我想他更多的是感到庆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让他重新登上教育、科学的舞台,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能,使他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愿我们记住这位乡贤吧。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