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有一种淡定的力量,抗拒着现世浮华躁动,一种延伸传统文脉和历史卷轴。古城有一种沉厚、典雅、温存的东西,这种东西如麦香、如混沌的月色,弥漫着,萦绕着,仿佛渗透在空气中,让人无法抗拒。古城的风神韵格使我魂牵梦萦,长江的波光水色让我思绪飘忽,于是,我的灵魂再也找不到更好的“码头”登岸了。
对于荆州的记忆,除了中学历史课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诠释,更是因为对那个“刘备借荆州”、“大意失荆州”故事的回味。于是,终让人想及,一种历史的文化的楔入与融合,其渗透力之大是无以比拟的,即使是时间,也无法将其风化磨蚀。
或许,拿“大意失荆州”言荆州,似乎显得太沉重,然而,我总以为,唯其沉重才可言厚重。荆州这部历史的线装书,实在是太厚实、太深湛了,慢慢翻开属于荆州那绣龙绘凤的一页又一页,我觉着一图一文都现着古色的关于荆州的故事,关于荆州的细节,便扑面而来……
荆州,因其地处荆山之南而得名。据汉人刘煦所言:荆州之北为豫州,荆山之南是荆州。它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江汉平原西南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东有武汉,西有宜昌三峡。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有20个君王的楚国就在现今古城以北的纪南城(当时称“郢”)建都,历时411年之久。这里是郢都出入长江的门户,建有宫室和官船码头,名为“渚宫”。秦统一全国后,这里是南郡和原江陵县的治所。到汉代,在郡上设州,这里又开始成为荆州地方政府的所在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诸强在这里开展激烈争夺,而焦点集中在荆州。凡读过120回本《三国演义》的人都该知道,其中有72回涉及荆州,而有14回直接写荆州。三国与荆州的历史渊源,从中可见一斑。以后,荆州又被
11个帝王建都100多年。中唐之时,被定为“陪都”,与当时北方名都长安、洛阳齐名,宋以后则一直是我国南方的重镇,堪与我国七大古都媲美。
荆州城地处江湖之滨,向为古代水陆枢纽,加之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司马迁在《史记》中盛称江陵(荆州)“饭稻羹鱼”。经济强盛决定了文化的繁荣。从远古时代起,这里就是音乐、舞蹈之邦。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和大词赋家宋玉的孕育地,是楚文化的中心。中华民族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曾在这里为辅佐楚怀王而奋斗,并用自己的生命熔铸了千古不朽的“楚辞”,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千百年来流传的佳话“高山流水”、“知音之交”的主角钟子期和俞伯牙,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晚唐诗人崔道融、戎昱及宋代的“小万卷”朱昂更是荆州才子。
说到才俊,就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那就是荆州人出任的明代宰相张居正。张居正一生经历过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隆庆初年,他入阁10年当大学士;万历初年,年48岁的张居正出任宰相。他执政10年,革除弊政,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勇于革新的精神,创造了明朝的中兴政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凡创造了历史的人,历史也会铭记他;造福百姓的人,百姓也会褒奖他,张居正就是这样的官。后人称之为“救时良相”,他去世后,归葬在荆州城东门外,谥张文忠公。看来,记住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记住了一种胸襟、一种抱负。同时,记住了一个人,也让我们见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政绩、好事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到了荆州,是不能不去荆州古城墙走一走的。对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和名胜古迹的荆州而言,其古城墙该是杰出的代表,或者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在这古城墙上踱步,远观护城河边上的野草,遥想无数先人在这门洞鱼贯出入,许多王朝在这城楼上变旗换帜,心中涌起一言难尽的情愫。
荆州城现存砖城墙,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整个城墙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建筑十分讲究,城墙脚以条石与糯米浆筑成,极其坚固。城墙高8.83米,顶面宽3至5米,厚度在10米左右(土城垣和砖城墙),周长11281米,有城垛4567个,炮台26个,通往城外下水道6条。古城墙分为3层:墙外为水城(即护城河),面宽5米至30米,水深3米左右;中间为砖城;城内为土城。三城相依,固若金汤,素有“铁打荆州”之说。
翻开城墙的营建史,我们自能发现其从土城墙到砖城墙,以至屡拆屡建的沿革。现在的砖城墙绝大部分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的。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多次维修。作为荆州历史的见证,现存的古城墙历350多年的风雨,而今依然完整无缺,实属罕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望,古城墙、古城楼都是一道道不可多得的壮美景观。如果说,其巍然挺立、峻险异常,依地势而起伏,顺湖池而迂回,蜿若游龙伸展,飞舞在江湖之上的恢宏气势、壮观景像,是其外部之美的话,那么,其匠心独运构筑的朝宗楼、宾阳楼,以及曾经精致的仲宣楼、雄楚楼、明月楼、曲江楼、三管笔等著名古建筑遗址,连同它久远的感人故事,共同构成了古城墙内在的美。其中“三管笔”名称的来历,让人感慨不已。传说三支笔代表三位秀才。三位秀才为人正直,善于言辞,许多不尽职守,贪赃枉法的官吏,因他们的告发而被革职。后来,有一位李知府到荆州一上任,就打听到前任丢官的原因后,格外谨慎,连自己家中养的羊都关在院内,还挂上牌名。有一天,羊越墙而出,吃了农民的菜,被看菜的狗咬伤,于是李知府发怒,将农民关了起来。三秀才得悉此事,便联名告状,写道:“羊虽有牌,犬不识字,下民可欺,王法难容。”李知府知道后,只好放人,但内心里却把三位秀才怀恨在心,想来想去,后来就要人在府文庙前修了三管笔,来压三秀才的文脉。可事与愿违,后来民众看见这三支笔无不敬慕怀念这三位秀才。而今三管笔虽已遭毁,但三位秀才嫉恶如仇、斗智斗勇的禀性,早已与精美的建筑一起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而深深震动每一位到此观览的游人。
如果要说人文景观,荆州古城的砖也是不应被忽视的。登古城墙游览,不经意间,我突然发现这墙上的砖竟有文字。文字砖自是记载了历代修建荆州城墙的漫长历史经过,反映了荆州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变迁状况,亦折射了荆州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辉煌历史,实在是一宗“活”档案。据专家考查,发现荆州城墙上有年号的文字砖最早的是明初洪武年间(公元1369年),距今已有630多年,此砖比新华社报道万里长城上发现的最早的万历年的文字砖要早270年。而荆州城砖,亦并非仅出自江汉平原的原府、州、县,从发现的文字砖来看,还有来自很远的西北方向的鄂、豫、陕三省区交界之地,来自西南方向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地,以及其他一些地方。
2000多年来,荆州古城墙就像一位饱经风雨、悟透人生的老人,亲历战争的雨雪风霜;体验着岁月的坎坷曲折,淡定超脱,大彻大悟。然而,我突然想到,人类应该有比战争更好的生存状态,更高的生存方式,应该有更理想的人际关系和更和谐的生活。真诚宁静地劳动、生活、追求、创造,我们的先人们在几千年前描绘过的“大同世界”就会成为一种存在和现实。
在荆州,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无论是矗立在土地上的,还是遗存于土地下的;不管是刚刚出土的,还是留传于民间的。走进荆州,我们便是走进了荆州的历史,我们便是在与历史对话。
离开荆州时,朋友送我一份礼物。这是在荆州城北李家台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中的漆木器物“虎座飞鸟”仿品。细细观瞻,一只彩绘斑虎昂头翘尾匍匐于地,一只大鸟立其背上,昂头鼓目,引颈张口,呈鸣叫状,如闻其声,两翅舒展,势若飞去。看着,看着,我突然悟得,如果把“彩绘斑虎”视为荆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话,那么“大鸟”不就是荆州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其经济和社会事业腾千丈之祥光、继万年之盛事,正莺歌燕舞、蒸蒸日上的象征吗?想起了哲人说过的话:“一座城市在它的成长进程中,经济的壮大不能代表城市内涵质量和外在形象的全部。历史、环境、创意、品牌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等这类属于文化范畴的元素,是城市动态运行中的重心所在。并且从长远来看,能够持续产生吸附力和想象力的绝非是利润的诱惑而主要是文化的力量。”
是啊,荆州的经济,没有理由不发展;荆州的吸引力,没有理由不提升。不为别的,乃历史使然,文化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