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读宣纸

一行兄


爱恋宣纸,是因为它的“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尤是那乌黑的浓墨泼上去以后天崩地裂的定格,要让人多惊奇就有多惊奇了。难怪郭沫若先生曾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是的,“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年幼时练书法,不敢在宣纸上写,总觉得自己不配,除了浪费,那简直是亵渎。尤其当为刘海粟大师学生的外祖父告诉我宣纸曾是皇宫珍宝时,我更觉得宣纸诚如吴冠中先生所言:“素身,平正,挺拔,威严,像一国或一族之五”,“纯白,近乎圣,进入了宗教。”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宣纸,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造纸高手,集中京都开设纸坊,并把自己的书房“澄心堂殿”腾出来造纸。他每天都到澄心堂观看造纸的操作过程,有时干脆脱掉黄袍,系上纸工穿的围裙,同工人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时间,终于造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的好纸,李后主就命它为“澄心堂纸”。这是宣纸中的珍品,一律由皇宫保管,李煜自己享用。明代宣宗朱瞻基最爱用宣纸作画,他敕造的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裁剪成笺,每纸必加盖“宣德五年先素馨纸印”,以示钦用。连帝王都如此爱宣纸,那么文人雅士一旦拥有宣纸便是那样的如获至宝了。难怪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得到澄心堂纸“如得天球拱璧”,欣喜若狂,颂赞备至,留下“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和“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朝夕临池成好友,晕漫点染总迷人”的佳句。

我无缘到宣纸厂实地参观宣纸的整个制作过程,但曾经在电视镜头中观赏过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其手工技艺之多样化,自引人入胜。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有一天,当我在南宋始以生产竹纸的富阳市的一家造纸厂参观时,电视中宣纸生产的镜头与眼前的实景刹地叠合在了一起:走进纸坊,耳边是抄纸帘不停拍击水面的声音,还有那壁垅里竹梢燃烧发出的噼啪声,几位抄纸师傅抡足了手劲,抄纸架向纸浆槽中一捞、匀速提起,再将架上的竹帘拎起、往码纸的案上一揭,一张厚薄均匀的湿纸像变戏法似地出现在眼前。这里是抄纸师傅抄纸,那里是烘纸师傅将经重物压干后的湿纸,一张张仔细地撕下,贴在壁垅上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

壁垅里常年烧着柴火,温度之高,汗流浃背,自是可想可知的。而不断的弯腰,年复一年地弓着身子,眼前的几个烘纸工的背脊似乎有点驼。看着,看着,我的心不禁抽搐了一下。这里上演了多少造纸人生,这张张宣纸连着古今,每一张抄纸架滴着汗水,每一把刷子沾着辛劳。是啊,当我们的艺术家们在宣纸上尽情挥舞,凭一字一画而闻达于世时,曾想到过这些造纸者们曾经的创造吗?同是创造,可他们充其量不过是幕后英雄而已。不浪费每一张宣纸,创造出最好的艺术,不该是艺术家们和有志于艺术的人们应有的追求吗?而这不也是对造纸师傅创造性劳动的应有尊重吗?

如同富阳产的竹纸一样,宣纸生产这一千余年工艺,到了这工业时代,却前景堪忧。手工造纸,并不是它本身的落后,而是时代选择的无情。但是,让这样的民间技艺失传,不但愧对千百年来的传承,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于是如何保护宣纸制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摆在了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每一种文化的“核心”性都表现在传承人身上。看到了他,才见到文化的“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这种“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濒危是由传承人的濒危而带来的。他们传承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一旦逝去,这种文化如果没有被传承下去,这种珍贵历史就会永久失去。欣闻富阳市在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下,建立了“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一整套传统造纸的工艺流程完整地保护起来。政府还出资恢复建造专门用于竹纸制作的纸坊,召集了一些制纸工人定点生产高档竹纸,负责统一回收销售。他们还注重对老匠人的关怀照顾,使这些身怀绝技的造纸传人生活无忧,并趁着这些老艺人健在时,把造纸工艺记录保护下来,让后代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手工造纸工艺。同时能传授后学,以使绝技能完好地传承下去。富阳市政府如此,相信宣纸原产地政府,也一定会和时间赛跑,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

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在民众物质需要基本满足、精神需求高涨的时候找不回传统文化遗产的悔恨,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这为我们全面开展本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启示。振兴中华,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包括文化上的复兴。复兴文化,不妨从保护“活”的传承人始,从保护宣纸工艺“活”的传承人始。要知道,这样的保护不只是在保护遗产,也不只是在维护国家民族的文化厚度和尊严,更是为未来保护着一种必要的精神财富。缓缓步出富阳市“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我忽然有了这般感慨。

宣纸,这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之光的杰作,是古老文明的见证,铺绣着历史的精彩。岁月的湍流可以将人世荣衰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宣纸却能凝固永恒、倾注美与希望。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