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情系东山话“树王”

丁加达


古树之王,实不寻常。

谢安化身,养晦韬光。

记得去年下半年,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徐景荣先生带着我们“东山文化研究中心”一行人,去东山琵琶洲参观拜谒我市的古树之王——东山古樟。

耳闻是虚,眼见是实。这棵远望并不显眼的古樟,走近一看,果然不同凡响!它体积大,风姿独特,且对人类贡献很大,堪称奇迹。

古樟胸径325厘米。这等于说,在树身一人高的地方,穿心直径近一丈,树高18米。我们十多个人,象小朋友做游戏似地手拉手,宽宽松松围着树身,啧啧称奇!

经林业部门检测,树龄1640年!据传是东晋名相谢安所栽。《绍兴晚报》曾报道:全绍兴市古树之王在嵊州,东山古樟排老二。那么它就是我市的“古树之王”了。它好比是一部历史巨著,它经历过多少个太平盛世,多少回战火纷飞,金兵、元兵、清兵、还有外国侵略者日本兵……都曾经在它眼皮底下走过。

它的长相独特,离地数尺就开杈分枝,没有独立直上的主干。古人说: “虫全性命缘无毒,木尽天年为不材。”因它“不材”,才兔于刀斧之祸。这多么象当年谢安韬光养晦隐居东山的姿态。也许它就是谢安的化身?!

同样,它对人类也作出莫大的奉献。有关资料表明:森林中每生长l立方米木材,大约需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你看气体用吨来计数,是多么巨大的数量啊!东山古樟,多大的一棵树,它简直是环保战线上的功臣呢!

面对这样一份先人传承下来的宝贵的自然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知情者能无动于衷吗?!

或许有人会问,这树王为什么能历经1600多年而幸存到今天?

笔者浅见以为,它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樟树不同于速生树种,它材质致密,不易折断;枝叶芳香而有抗病虫害能力;根系发达,吸收水分养料能力强,加以它生性“不材”,人们无意砍伐它。

客观上,这曹娥江边水份充足,洲渚上土壤疏松,加上附近历代上浦人民情系东山,有“好生之德”,即使在“全民炼钢铁”的人祸中也能躲过一劫。“大难不死,必有余庆”,看来,它再活一千年,不是不可能的。

《上虞日报》有篇文章曾这样描述:“人们能建造人民大桥、城安大厦,甚至人造卫星,却无法制造出千年古树”。此话真是入木三分!

近年来,虽然新闻单位、林业、园林部门已经很重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但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还需做许多工作。

对保护这棵“树王”而言: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这“树王”的知名度;其次,加强保护力度,如在树旁筑围墙、立禁碑……

再者,在有关部门规划、开发东山景区的同时,把“东山古樟”作为一个景点推介出去,并逐步做到通水、电、路,树碑立传,造个纳凉亭,建个琵琶馆以虚应“指石弹琵琶”的传说故事……可以想见,当那婉转悠扬的琵琶声扬起之时,就是这“古树之王”焕发青春之时,正是:

琵琶洲上古树王,

饱赏雨雪与风霜。

阅尽人间沧桑事,

笑与东山换新装!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