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心仪“明式茶几”

东山行


二十多年前,外祖父分家,我母亲分得一张红木茶几。因为是清或以前的茶几,故我们称为“古茶几”。

当年,正流行现代家具,这又旧又陋的“古茶几”便被闲置一角。有一天,父亲给我来电,告诉我收古董家具的人欲收购这张“古茶几”,并征询我意见,是否卖给他们。我想,反正也值不了几个钱,暂时留着吧。于是,“古茶几”便依然被闲置在那个属于它的角落。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年古家具尤其是红木家具又回潮走热,于是令我想到了那张备受冷落的“古茶几”。

有一天,我轻轻地将其从混杂的废物堆中拈出,先用小毛巾沾清水柔柔地擦洗。待晾干,我又替它打上了一层蜡。这下,可不得了。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古茶几”上,令这亭亭玉立的“古茶几”恍若被定格了一般,就像一位明星走在红地毯上,所有相机、电视镜头都一齐儿对准了他。于是,这“刚出浴的美人”要多夺目就有多夺目了。

借着明亮的光线,我始细细观瞻起这“古茶几”来了。这张四脚“古茶几”高一米许,几面上镶嵌着一块“太湖石”。为稳定茶几的结构,上端四面用雕花板榫接,几脚下端四面用横档榫接。可以说,从结构到装饰都采用了极为简练的造法,每个构件交代得干净利落,功能明确,所以结构合理、造型优美, 自不待言。这“古茶几”的确美妙,但我深知,制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而且需要文化的修养。这二者,在木匠高手的身上,都得了完美的体现。可不是?其把自己的悟性注进了茶几,茶几才闪烁起独有的光泽;其把创造的智慧融入红木,红木才具有了艺术的生命。难怪女儿在一篇文章中称“古茶几给予全家人视觉上的满足和享受,无单调之嫌,有隽永之趣”。

这“古茶几”自是明丽,不啻是因为它的洗练,它的落落大方,也是因为它的包浆。那不是油漆胜似油漆的包浆,其亮可鉴人,其温润如玉,我总以为这是时间的积淀物,是历史的润滑剂,是文化的省略号。我庆幸自己不经意间的明智,否则,这上好的“古茶几”不是早己离我而去了吗?

因为爱恋有加,故我非弄清其身份不可。后经名家鉴定,始知这“古茶几”属“明式家具”一类。原来,十五至十七世纪之际,中国家具发展到了它的历史高峰。由于其制作年代历明入清,不受朝代的割裂,故一般称之为“明式家具”。这一时期的制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仅为我国人士所喜爱,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王世襄先生在《锦灰堆》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古家具:“中国古代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决不是偶然的。就其中的精品而论,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优美,木质的优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知其身份,从此以后,全家人便改口而称其为“明式茶几”了,称呼之改,亦道出了全家人对它无尽的钟爱。

这“明式茶几”,其温文尔雅,恰如文人,于是,在毋庸置疑里,它归属于我门下。自然,我把它请进了书房。既是茶几,当是放置茶具的。我总以为,茶具也须与其协和。于是,外祖父送我的一只颇有年代的紫砂素壶便被我放到了“明式茶几”上。我总以为,紫砂壶的根性本是清静的,该与浮躁无缘。况且眼前这只素壶,每一条线角都像过去一样干净利索,每一个细处都像过去一样清神爽目,那是因为回归了平静的心态,找到了静穆的姿式。所以,这紫砂壶是最担当得起与“明式茶几”配伍的。它们的合伍,可谓珠联璧合。

多年来,无论读书抑或写作,这茶几这紫砂壶便与我朝夕相伴。静静的夜里,凝望茶几和紫砂壶,仿佛它们是悄然生长在夜色中的一藤紫色花,是与我同呼吸共命运的美轮美奂的生命。在和茶几、紫砂壶相亲相敬、相随相伴的许多岁月中,我觉得它们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有情感的,有哲思的。如果说,顶天立地是茶几的生命原色的话,那么,永远的波澜壮阔和沸腾便是紫砂壶脉动的意象。我刹地想到,总有一天我会老去,但如果有它们真诚相守,我的生命便会有淡定而绵长的回味、淳朴而沉穆的意义。

一件经年的茶几,看上去,还只是古雅,还只是隽永,但是,只要它融入你的生活,成为你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以后,你就会感觉到它的光洁与舒适,感到它的分量与格调。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