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故乡的老街

金笛


留存的记忆,总是承载着具体才能愈久而愈香。对故乡,留存的记忆,往往是那段老街,黑黝黝的屋檐拥戴着一段逼仄的石板路,岁月的浸渍把街面的条石磨得油光发亮,同样发出黝黝的光,诉说着历史的悠久、岁月的更叠,静谧在江南一隅的风雨中,演绎着早上集市的繁忙、中午集市后的零乱和傍晚市空人散的寂寥,日复一复,年复一年,传唱着江南小集市的恒久与亘古。街面店铺,那是一律的排门屋,一络络一格格的排门,总是那般整齐划一,同样黑黝黝地诉说着岁月的滋润与漫长,悠悠然,不急不徐,一直如此走下去。

老辈手里传言,这儿原住着姓阮的一个落第秀才,每每天蒙蒙亮,便捧着一本纸装书,就着一盏昏黄的灯火,抑扬顿挫地吟咏起“子曰诗云”,久而久之,那吟咏声便成为一个报晓的信号,召唤着赶集的人们早早起来,从四面八方赶赴此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而此处也便自然而然地被命名为“哨吟”(吟为口字旁的金,即是吟的异体字)。按照“白目先生”汉字读半片的习惯,那便是读成了“肖金”。不知道是否属实,但我看到过,过去家乡的名称确实是那样写的,只是后人贪图方便,便是写成了肖金,而把“哨吟”永远地沉淀在记忆的银行中。

肖金集市的繁华,在周边地区乃是有口皆碑的,甚至不逊于道墟,因为它处在交通的要冲,沥海沥东人(称为对江人)渡船赶集,往往首选肖金,而若去绍兴,肖金又是必经之地;杜浦人(称为海里人)利用天然的沙涂夜潮地种蔬菜,又往往跑到肖金销售;肖金又是典型的水乡,鱼虾蟹鳖,水产俱全,特别是肖金的胖头鱼鲢鱼更是远近闻名,有交通的便捷,有物产的丰盛,有客流的来往,肖金不想成为繁华的江南集市也难,它当然是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辐射周边、人声鼎沸的处所。

上街去,那是儿时的最爱,因为那儿有热闹的场合,还有那可爱的小人书。街口那是一个布袋的口,很小,拐进去,便是一条逼仄的石板路,两旁放着菜摊鱼盆,行不多久,便是一个大大的肚子,那是真正的集市。后来我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乡老街的布局,那样的相似,简直便是桃花源的翻版。

在老街中,最有名的便是四个人。一个老者,补鞋钉掌的,静静地坐在药店的窄窄的屋檐下,围着一条油光发亮的布裙子,戴着一副厚厚的老花眼镜,两脚夹着两头大中间细的铁制工具,紧紧握着榔头,起劲地鼓捣着。鞋子以布鞋为主,球鞋便是少见,出现一双皮鞋,便能引来一大群的围观者,而那个穿皮鞋钉鞋掌真正趾高气扬,明显地带着一种目空一切的感觉,招来一片敬羡的目光。老鞋匠的手艺十分高巧,经他补过钉过的各鞋,都是经久耐用,轻便而适脚,穿着那个舒服,打从心眼中涌出一股温暖。

还有一个便是卖鱼的,也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者,现在称为经纪人,当时便是专为捕鱼的把秤算账收取一些劳务费的,他最拿手的便是刚刚称完斤两便能报出价钿,而且声音特别洪亮,整条街整个上午都是响着他的声音,成为集市的主角,把集市的热闹与繁华推向高潮。也有人不相信他竟然如此神,偷偷地拿着他称过的鱼呀虾呀到其他地方去过秤,但结果还是与他报的一个价,不差丝毫,于是也便十分信服他的“一口准”。看他从桶里捞起鱼,再往秤盘中一放,微微地拨弄着秤砣,再洪亮地报出斤两与价格,简直那是一种曼动的舞蹈,一气呵成,潇洒至极,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饭店照例是集体的,但主管的是一个胖胖的男人,不论大小,都叫他“饭店阿二”。他最威风的便是在煎油条的时候,揉着一团面粉,揉着揉着,搓成了一长条,再用刀子切成细条,往沸腾的油锅里一放,便嗞嗞地响成一片,吐冒出白白的一圈油沫,四周飘出一股甜甜的香味。一会儿,一根金黄煞亮的油条热腾腾地发出扑鼻的香,馋得我们眼睛直放光,而那个可恨的“饭店阿二”总是故意把捞起的油条往我们眼前直晃,明显带着引诱的意思。

肉铺子虽然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那时经济条件匮乏,很少有人惠顾,肉案子边只有那个斩肉的彪形大汉独自欣赏,不停地磨擦着早已闪闪发光的肉斧,嚓嚓声与那卖鱼老头的叫喊声应和着,肉案下钻进钻出的是几只狗,鼻子呼呼地响着,贪婪地瞅着肉,企求着肉贩子的赐舍一丁点儿肉渣。倘若有那个退休老工人心血来潮,或是哪家有红白喜事,往肉案边一靠,“买肉啦!”彪形大汉的一声大喊,肉案边便围住了一大群闲人,帮着买肉者挑东捡西,热闹一番,而那彪形大汉也着实抖足了威风,可以高高兴兴那么两三天。

穿过街“肚子”的集市,有一座石桥,长长的条石拼成,两边的围栏用竹绑成,显得有点颤悠悠的,怪吓人的,但站在桥上,可以看到乌篷船来往穿梭,那是捕鱼摸螺蛳的,最奇妙的便是可以看到轮船,突突地冒着一缕黑烟,送走一批外出的人们,也带来一批回家的人们,重复着南来北往的故事。过桥,在桥脚边,便是一家南货店,红糖白糖,蜜枣红枣……各色小吃杂陈,发出诱人的香味。而旁边的生产资料部,进进出出的便是一群泥腿子,弓着腰,背着化肥药水,从这儿出发企盼着一年的好收成。

肖金确实是小的,街面不大,十分狭窄逼仄,特别是早上赶集的人一多,那是真正的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也因为那个摩肩接踵,更显出集市的繁华。长长的石板路上,磨光了,发亮了,也便留下了一串串故事,重现着江南小镇的岁月无边。这是小镇的有幸,这也是小镇的倩影。但小镇也同样不幸,刚听说肖金由乡升镇了,却是遇到撤乡并镇,归并到道墟去了,连乡的位置也保不住。也因为没有保住原来的地位,街面逐渐衰落,斑驳陆离的场景只能属于过去。岁月悠悠,必须改变一切,但不能改变的还是过去的肖金,在记忆中。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