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我的春晖情

曹松境


说来有缘,我是“二进”春晖学堂,“三进”春晖中学。记得是1954年7月,我从春晖学堂(当时叫横山小学)高小毕业,到白马湖春晖中学读书,1957年7月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经人介绍到横山小学代课,使我“二进”春晖学堂。两年后,我考取师范,离开“小春晖”。“文革”期间,春晖为改变“世外桃园”从白马湖搬到小越,又为了“继承抗大传统”改名“继抗”,我被选调到继抗中学(春晖)任教。1975年因工作需要,把我抽调到小越区委工作。春晖复校后,又把我调回白马湖春晖中学工作,使我“三进”春晖。1982年6月,县委领导找我谈话,因工作需要,要我到县级机关工作,对春晖中学有深情厚谊的我,只好服从组织调动,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春晖。直到现在,尽管我离开春晖多年,但对春晖的情念念不忘。因为是春晖培育提高了我,又是春晖培育了我的两个孩子,在春晖享受初中、高中的优质教育,受到春晖精神的熏陶。

春晖的情把我与春晖学子紧紧连在一起。我到机关工作后,因公、因私出差机会较多,我每到一地都想与学子会会,聊聊,特别是到春晖学子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宁波等地,我总要把他们叫拢来,会一会,聚一聚,既抒师生旧情,又谈春晖精神,大家互相介绍交流,增长联络感情。不少学子很有感触地谈到要尊师爱校,要清正做人、踏实办事,对我很有教育鼓舞。对我感受最深的一次是在1989年4月下旬,当时我去教育部开会,因为正是“学潮”期间,我想去走访一批学子,并了解他们的情况。我与在京工作的“小春晖”学子陈一龙(当时是中建一局四公司总经理,现在是中建一局局长助理)商量。他谈到当时各校形势紧张,大字报贴满校园,交通秩序又有点乱,去走访既花时又不安全,还是约定时间,叫他们一起到我公司来,让我来接待。于是我改变主意,通过电话联系,约定在“五一”那天,40多位在清华、北大、人大、北外、北师大等在京学习的学子纷纷赶来,欢聚在中建一局四公司会议室,当时陈一龙在公司食堂安排了五桌招待。大家有说有笑,畅叙友情、校情,从象山的景、白马湖的水,谈到春晖的校园生活,又扯到“学潮”的有关信息。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所以上虞学子在“学潮”中基本没有出问题,更没有出格的行动。自此之后,我还建议他们今后同学之间更要加强联系,互相帮助。在这方面热心的陈丽军(清华博导)做得很好,既牵头在京组织了校友会,又为每届进清华的校友搭建相聚的平台……每当新年我收到各地学子寄来的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贺卡,真像一股股暖流涌入我的心头,发出情不自禁的感叹:“我真欣慰!”我也往往以“收藏师生真情,培育高尚人生”的贺卡给以回礼!

追根寻源,思潮滚滚。最近我收到表哥胡序威从北京寄来的《胡愈之对春晖情深谊长》的文章,仔细拜读后,更使我深层次找到姨父胡愈之与春晖的渊源。胡愈之父亲胡庆皆与王佐是上虞丰惠同乡挚友,又先后担任过上虞县教育会会长,与陈春澜先生有过较多的交往。所以胡愈之曾经说过“陈春澜办春晖,我父亲是出过力的,我对春晖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正因为如此,他曾三次到白马湖畔会友,二次到春晖中学校庆题词。在1961年,为春晖中学40周年校庆题写了数百字的贺词,倾注了他对教育、对故乡、对春晖的无限深情。记得在1981年筹备60周年校庆时,领导分工要我负责请胡愈之题写贺词。开始我跟胡愈老联系,他推说年纪大,手发颤,字写不好,不想再写题词。后来通过多方工作,85岁高龄的胡愈老还是怀着对春晖的深情,题写了“庭园满春晖,四化需英才,建设新中国,五讲又四美”。回首往事,都使我与春晖的情更深,距离更近。所以我今天还是提笔抒发“情有独钟”的粗文和一幅“收藏春晖真情,弘扬春晖精神”的对联,向母校百年庆典献礼!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