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心灵无墙

李正火


今日一早过得很充实。

因星期天下午我要去学校,爱人就独自一大早去杭州看望即将高考的孩子。于是,每个星期天上午,家中如老电影中一个难忘的镜头,留着母亲和我。

我在西间用心研究“无墙课堂”,母亲在东室平常烧香“阿弥陀佛”。

午餐时分我破天荒地去主动做饭。炒了两个“简单净素”,把剩饭烧成稀饭,与母亲一同吃起来。

走过母亲座位时,突然发现母亲头上的白发稀疏了,心中泛起莫有的歉意,心想“母亲真老了?”

母亲坐对小窗,我看到春光斜照她的脸上泛起温暖的色泽,促动我爽朗地吃起来。边吃边想,母亲会上课吗?她会怎样有效地、艺术地上呢?母亲爱什么课程呢,小班新课程和“无墙课堂”她也能吗?突然,我头脑闪过一个问题,想起一位好友在一夜间因车祸失去亲姐姐后,痛苦反醒中曾问我“活着的意义?”让我最好用两个字回答。我除了同样哀痛悲切,没作回答。叫我如何回答呢,虽然我每日也在思索和追问着类似的问题,但还没有真觉悟。“活着的意义”——母亲知道吗?她老人家八十有七了,应该知道得比我多吧。

我不敢问,生怕母亲想到生死这个结。她一定知道了,否则,为什么能这样宁静无忧呢,为什么能这样坦荡无争呢?为什么能这样淡定从容呢?

母亲,就是一本书,母亲就是一堂课,母亲就是一个世界。我笑了,母亲没笑,她低头吃着泡饭,很少抬头夹菜。几十年了,都习惯了,所以,没发现我在笑,我在内疚,我在仰望,我在感恩……

应该说,我和母亲之间无墙。但我今日发现其实我很少关心母亲、照顾母亲、恩爱母亲,甚至连主动与她聊聊天、说说家常话几乎也没有啊!“心墙”其实在我和母亲之间有形无形地厚厚实实地存在。我对不起已故的父亲,对不起面前的母亲,更对不起一同实践“无墙课堂”的朋友们。

家中有墙,教育教学如何无墙?

我能为年老的母亲做些什么呢?吃什么?穿什么?或……我问。母亲想都没想说:“你们好,就好!”

泪如春雨,流淌在我这个男人如墙一样灰白的脸上,一定透出斑驳的愧色和歉疚的神光。

我不忍让老母亲看到我的羞愧,转身拿起刚才翻阅的《凤凰周刊》,顺手打开,惊见《墙的精神解析》大标题!

天意!原来我的母亲还是天使,圣母。

瞬间,内心敞亮,无碍无墙。

这时,母亲吃好了,笑着说:“看吧!”

“好!妈,我念给您听”——

《墙的精神解析》,作者Amigojeff。

墙的最早起源或来自防御的需要。远古的人类先祖在聚落的周边用唾手可得的棍棒等编组成环形的栅栏,配以壕沟,用来抵御猛兽的袭击(尤其是夜间)。这显然早于墙作为居所之构成要件,在造出难以考证的第一所房子之前,人们住在洞穴里、树杈上(柯西莫啊,柯西莫),或者进步如半坡人那样的伞状半坑居所,但仍然还没有出现墙。

从文字上看,墙从土,盖因先人以土筑墙,这是它的材料属性;墙字右边的“回”说明了空间上的围合和分隔,此其主要功用。墙又称墉、垣、壁等。墙使人有了栖身之家。《淮南子》上说:“舜作室,筑墙茨屋,令人各去岩穴,各有家屋,此其始也。”墙的出现伴随着家庭的产生,因为墙为私人领域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

我张望了母亲一眼,发现她抬头仔细地听着,于是读得喜悦起来。

墙提供了蔽护,试想二千多年前的中原,夯土版筑的城墙外,成群的野兽狼奔豕突,咆哮而过,戎狄部众恣意逡巡。从典籍看,城作为动词指筑城防,也就是修城墙,是春秋最频繁重要的活动,有着仪式和实际的莫大意义,但也常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国人因修城负担太苛重而反叛、驱赶甚至杀死当权者的事件贯穿了始终。墙在这里不仅是等第的裁决者,也是阶级压迫的物质象征。墙的极例——长城,成为压在普罗众生身上无法搬动的沉重大山,墙直接促成了秦王朝的倾覆,被征发去修墙的庶民终于忍无可忍地杀死了墙与墙上的王们。

……

我又转头看母亲,心想她能听懂吗?但见她如看电视里越剧折子戏那般,一动不动望着我。我不知怎么读错了。

“对不起,妈。”

母亲说:“不急!”

记忆之墙,总存载着浓缩的感情。华盛顿的越战纪念墙沈默地展开V字的身形,黑色的光洁的花岗岩表面镌刻着五万多个消逝生命的名字,让人难以忘记生命的孱弱,质疑一切以崇高为名的事业的正当性……

这使人想到墙的隐喻。平克·弗洛伊德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中,显然将体制比喻为墙,而我们只是体制大墙上的普通一块砖。墙又是一切分隔、障碍的喻体,由于工具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使人处于异化孤立的境况,“他人即地狱”,人们不得不在心里筑起藩墙,心的墙是比实体的墙更难以打破推倒的隔障。

我会意地看了一眼母亲,感受到母亲好安详,真和美。于是,我更动情地读着。

因此,文学作品中常有墙的意象,甚至作为主题意象。以墙为名的著名小说就有萨特和安德烈耶夫的两篇。在萨特的作品里,墙并没有直接显身,而是作为题旨的隐喻,生死之间的墙,实在而虚无……

另一个著名的墙的隐喻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个基于墙的隐喻生动地刻写了现代人的基本困境。

妈,就是来我们春晖中学拍外景的那部电影《围城》的原作,您还记得吗,姐夫还做过片中的演员呢。

母亲笑得更甜了,那笑容能滋润每一个儿女的心。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