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赏景,多有收获。那美,直抵人心,无法拒绝:那景,让人失声叫绝,“三月不知肉味”。
在广东东莞,提起樟木头,便会说到山。一道山岭,绵延起伏,青龙般曼舞长吟,就那么一摆尾,一甩头,留下一抹漂亮的弧形。环抱处,樟木头犹如一颗明珠,被青山簇拥着,呵护着。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境内的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距镇中心1.5公里,总面积为1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9%以上,100多种珍稀植物多经权威专家实地勘察证实,其中有7种国家濒危植物。是集生态观光和宗教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风景区,别号“南天圣地”。
一大早起来,人未走心已动,情如上满弦的箭,不用说,我们鼓盈了对观音山的热切张望……
车至山脚下,迎面便是那如嘉峪关古朴,似山海关雄伟,有着三层飞檐的公园门楼。询问当地老人后,始知上山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曰“佛缘路”,另一条曰“佛光路”。于是,我们选择“佛缘路”而上。序曲揭开,转入正题,我的心不由得肃穆起来。我知道,这儿固然有好山好水、真山真水,但更有一尊偈石、一捧佛经、一道禅悟、一首箴言、一树菩提、一片佛光。我相信,那万年佛踪、悠远的钟声里,定然回荡着我前世的长歌、今生的梦幻。
乘车路上,便抬头望见山上的标志性建筑“飞云阁”。它坐落于观音山飞云山腰处,阁高11层,圆顶如冠,高插云霄。远观卓尔而立,气势雄伟;近临则可傲视山城全景,难怪其被称之为樟木头镇标志性建筑。此时此刻,山顶上的观音座像亦隐隐约约进入我们的视野。
佛缘路上,沿途风光荟萃,植被多姿多彩。更有葱翠林木,鸟语花香。走进佛缘路,身入原始的次森林中,不经意间,“森林浴”之旅已经开始了。要知道,公园内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15000多个。
车子在缓缓行进,看着车窗外的美景,我想得很多。名山有主,佛教多与名山有关,比如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这佛教四大名山即是。我想无论对于名山抑或佛教,这都该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福祉。窃以为,将佛教的活动场所置于名山,怕既是佛教遁空之需,其实亦暗合了古时一些文人骚客的出世之念。尽管“老早之时,山水之爱还没有独立出来,屈原作品中,那些九嶷山、不周山、昆仑山、咸池、兰皋,等等,都是他的心理重心之外的东西。他的心曲,还深深地寄托在他的上峰……所以,屈原的心理,还是完全忐忑不安,完全是无暇他顾的……魏晋以后,
山水诗文滋润发达,近古以降,山水画为艺术正宗……大概宋代以后,
山水画已完全独立,蔚为壮观,乃因文人的主流,已将山水之癖好,发展成类乎宗教的东西,成为社会冲突矛盾的避难所。”(吴冠中语)想想也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北宋人林和靖,当年不就是自我放逐于世人的视野之外,白眼看人,绝交权名,一门心思过着“山里人”的生活吗?是的,他听山水清音,览四时佳景,在闲静淡泊中重构内心的格局。文人墨客的这种时尚潮流,何以不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而随着佛教的中兴,尤其是当山水与佛教紧紧相依之时,游人之多、香客之众,当是水到渠成的了。可不是?眼前这观音山佛缘,亦终究成了游人、香客的福缘。
车沿着曲折的公路,盘旋而上,从车窗往下望,车内的人不免大呼小叫,好生陡峭。车停在了一个山头的半山腰,下车之处就是观音山的国际会展中心。参观之时,有人提议既是旅游,加之观音山广场就在不远处,应该徒步登高才好。我自是积极响应,要知道古人爱登高,现代人爱爬山。在登高的过程中,一个人一步步从低处走向高处,体验到的是“螺旋式上升”,感受到的是“移步换景”,视野在攀登中不断地开阔和远大,平时的村庄城市人流车辆等等,这些“障眼”的东西,都会在尽收眼底之时,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了。这时候放眼远眺,就能领略到“极目楚天舒”的真谛,心胸顿时开阔起来,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的心灵也会随之得到升华,一些想不开的事、解不开的结,就会迎刃而解。你才会觉得自己也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一扫郁结于心的阴霾。诚如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如此想着念着,离开会展中心,我们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可不久,便遇到了分岔路,按照指示牌的说明,是往仙宫岭去的。一条可以直接到达仙宫岭的大门,另一条需要从山脚爬上山顶,再从山顶笔直下到山下的仙宫岭大门。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气喘吁吁里,爬到仙宫岭的山顶。我们发现了一处道教的古遗址。相传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弟子火龙、缥缈两真人曾为这里的美景所迷恋,在这里结庐而居,其遗迹仙人居至今仙风道骨犹存。“上山容易下山难”,此时从近90度角的陡坡下去,不啻心发怵,脚也不听使唤。在战战兢兢、欲进欲退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平安下了仙宫岭。
观音山的水,是山水交融,是水树共生,是绿树叠瀑相映成趣。重新走在佛缘路上,落差380米的仙泉瀑布时隐时现。这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侧耳谛听,其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仙泉瀑布位于观音山与笔架山交汇的幽谷内,深入其中,逆流而上,可以乡花拂柳,攀岩涉水,猎奇揽胜,那份野趣,妙不可言。
普度溪,则更让人怦然心动。溪体蜿蜒曲折,两边蕨类丛生,清流一年四季穿隙抚石,叮咚动人。让游人感受自然伟力的,则是溪流顶端36级瀑布,其或刚或柔,或急或缓,或分或合,飞珠溅玉,裂帛断绫,那种丰富与气势,游人不禁要问:你来自人间还是天堂?
在仙泉瀑布与普度溪之间,自然还能发现一些疑似断崖,于是不免让人顿生诗性情绪。可不是?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岁月是一滴从不坠落的水珠,悬挂着一串串欲望。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不可收拾的砾石,那散乱无章的势态,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的背后永远是遥远的过去,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的断崖已经在春风秋雨里站进游人的喜怒哀乐之中,成了观音山沧桑变幻的见证。
瀑落溪流,必有去处。仙泉水库,当是其汇聚地了。仙泉水库库容量100万立方米,水质晶莹碧透、甘甜可口,当不言而喻。而终年水波不兴,湖光潋滟,近衔苍山,远接高阁,则是另一道旷达秀美的景致。站在水库边,我刹地觉得,这仙泉水库是观音山的眼睛,什么都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水库如同心灵,贮满了日月星辰之光,与天也通着灵性。水库是坛,装满了清冽的醇酒,向苍穹向宇宙敬祭。水库是诗,水库是画,水库是浪漫,水库是幻想。
水给观音山带来灵气,观音山的山、树、花、草等一切静态的景物,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生机盎然的瀑布、溪流,才有了灵性,才算得是人间天堂。“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美人难再得。”徜徉在观音山的山山水水间,这样的诗句突然地就从记忆中冒了出来,之后就再也拂不去赶不走。久养深闺的观音山山水,一朝掀开她大红的盖头,袅袅婷婷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她丰美的姿容绝世的风采又岂止是倾国倾城呢。
是啊,
山与水铸就了观音山凝固的美,美丽的传说织就着观音山流动的美,山中的青石、森林、湖泊、小溪和瀑布都在静静地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八仙游到观音山,说笑游玩间,何仙姑肩上的花篮中的一棵花苗不慎滑了出去,正好落在观音山耀佛岭上,那花苗一触及肥沃的土地便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眨眼间茂盛成林,众仙拍掌称奇,驾落竹林观看。这一看不打紧,众仙的模样都印在了竹林中。远远看去,竹林有时好像八人齐聚密商大事的样子,有时又像两人对视,有时又三人成影或又单人独处,或站或立或卧或躺,像极了那跛足的铁拐李、薄脸络腮胡的汉钟离、倒骑驴的张果老、飘逸的吕洞宾、秀气的何仙姑、不羁的蓝采和、温和的韩湘子、持重富态的曹国舅,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耀佛岭那片秀竹林,让人在叹为观止的同时而遐思翩翩。我在竹林反复阅读豪爽、正义、勇敢、执着、诚挚、宽厚、温情,还有和我一样的梦幻的沉思者,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也们告诉我他们的故事,他们与天空和环境,晴天的,阴天的,风暴中的,蓝色天空下的,深如重帷广袤无边的暗夜里的,单凋的,丰富的,美丽的,恐怖的日子,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多年他们是怎样过来的。
太阳带着春天的味道,堆满了石阶,满地的绿意滋润着我干涩的眼睛和情绪,如沙漏般的思绪凝固着,空白着,无所思也无所想。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太极。当摆脱了心为形役,从繁杂中抽身,注目一下简单的事物,就会发现一个圆融、风盈、安谧、自足,灵妙且变动不居的世界,给人以深深的滋养,对被事务所累所烦的现代人实在有着强大的消解力,足以让人忘了自己本真以外的任何东西,不过浩荡历史长河里沧海一粟。在这样的石阶上漫步萌生一种感激,感谢这些石板,磨练过人们脚步的石板,足以让我们把时间走通,把很多东西想得很透,看得很轻。
稍事休息,我们便向观音山广场进发。从菩提径往上走,约500米路程,而666级的石阶,似乎检验着虔诚的善男信女心愿的往许渴求。而每隔10多米就竖立一块写着佛家禅语的蓝色牌子,不仅是一道别致的风景,更是一种静穆的氛围。“得之有本,失之无本,凡事从实,积德自厚”、“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万缘放下见自性,横超苦海得解脱”、“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等等,莫不发人深思,给人以一种超脱宁静的心境。
在离山顶不远处,又一道景观突兀在了我们眼前——“飞来石”。一尊岩石上镌刻着的紫红色的这三个大字,雄浑飘逸。石头旁边立着一块蓝色的石牌,上面刻着关于“飞来石”的由来:禅宗六祖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被五祖弘忍看中,认为已经彻见本性,可以传承自己大衣钵,于是秘密召见慧能,授予衣钵,立为禅宗六祖,并嘱咐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业,无令断绝。”因当时禅宗内部争夺五祖衣钵十分激烈,慧能得法后,为防人谋害,连夜离开五祖道场黄梅,秘密回到南方。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在广州法性寺(现光孝寺)戒台前菩提树下受戒,正式称“禅宗六祖”。相传,禅师曾于大尖山(今观音山)驻足,今“飞来石”位置原为一平台,乃当年大师歇脚的地方。忽一日晴天惊雷,乡民见这里有物轰然落地,尘埃四起。事后一看,果见一巨石傲立土中。后人传闻,法石飞来之日,乃六祖大师菩提树下受戒之时也,印证了“法自真传,见性成佛”的记述。真可谓“一石飞来觅佛踪,持性护法万世功。雁影松风辉耀日,物华天宝此山中。”
走过“飞来石”,便看到了“不二法门”木门牌坊。“不二法门”,乃佛家语。《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曰:“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冫崔
《少林寺碑》曰:“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吉吉 《寓简》卷七:“三十一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至文珠独曰:
‘无言说’。”“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指修行人道的行径。意谓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是啊,据说佛家里面一共有84000个法门,而“不二法门”为第一法门,人一旦进入门,就是进入了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便可以成佛。想想也是,游人穿越“不二法门”,登临观音山,除了览景赏物,不也是为了修炼品性,以获得正果而得道成“佛”的吗?
穿过“不二法门”,我们便来到了海拔488米的观音山山顶。山顶是一个大广场,广场一头雄踞着全世界最大的观世音菩萨像,其净高33米,重达3000多吨,由999块乳白色玄武岩花岗石镶嵌而成,其雄伟壮观、雕刻精美、风格典雅、栩栩如生,自不待言。细细观瞻,但见观世音菩萨头顶苍穹,端坐在三重莲台之上,眉清目秀,神态慈祥,左手持神品白玉净瓶,右手做成兰花指状,眼神默默地注视着芸芸众生。站在观世音像前,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倒不是因为观世音像的恢弘与浩大,不也仅是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造型。因为文克尔曼的文字让我明白其中的缘由,这位德国启蒙时代的艺术史专家认为:希腊造形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我知道,正是眼前这观世音像所体现的纯净与静穆真正打动了我,震撼着我的心灵。这观世音像圣洁宁静,超凡绝俗,而且又是这样贴近人生,让人感到亲切善良,勃发出一种催人向上的感觉。与其说它是彼岸之神,倒不如说是现实社会中理想人性的最高典范。
广场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广场四周芍药、玫瑰、含笑、美人蕉等20多种鲜花争相绽放,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在正对观世音菩萨前面的广场中央,十八罗汉的塑像排成两行,煞是像观世音菩萨的卫兵,令观世音广场更添一番威严而神圣的氛围。观世音像下,烟火不可谓不旺。众多善男信女手持香烛,虔诚地跪拜,恭敬地祈祷。想一想吧,不知有多少个心愿祝福随着香烟缭绕,而被菩萨记挂。在这远离了喧闹,远离了世俗,远离了尘嚣,所有的杂念涤荡无存,人心亦成了佛心。在菩萨面前,总有一股无形的震撼,会让自己抛尽心中烦忧和凡世中的妄自尊大,尘世中的一切,在菩萨那无所不知的眼神凝视下显得是那么的渺小。然而,佛法真的无边吗?我相信红尘之中,佛是寂寞的,我所知道的善男信女,他们其实是为自己磕头烧香。在观世音广场,概莫能外地立着捐款的功德箱,佛们知道他们之中有的钱是并不干净的吗?不干净的钱能修得了今生与来世吗?我总以为,人的心里有一个善字生根,就算是一个好人了。虽不信佛,但也在接近佛的境界了。
站在观世音广场,放眼眺望,满眼翠绿、这奇特的绿色,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绿,是扑面而来、伸手不及的绿,是青翠欲滴、充满灵性的绿,绿得鲜嫩,绿得耀眼,绿得醉人,绿得使人眼明心动,感觉周身舒畅。春天之时,报春花素白小花初绽芬芳,杜鹃花艳红的笑脸醉了漫天朝霞;布谷鸟呱呱地叫过,如烟的云中,山泉浅浅地吟唱。春天怕是最先到达观音山的,否则,
山脚下性急的芒果花何以在一夜间就盛开而成了一棵花树呢?微阖双目间,我更能想见盛夏桉树花与樟树花开的妙曼、瀑布的姿肆,听闻深秋桂花的弄香、金蝉的高歌,感觉隆冬观音山山脊线条的明朗,以及日渐透露的成熟端庄的魅力。不错,观音山山景是四时不相同,早晚不相谋的。它忽而“昔去雪如花”,忽而“今来花似雪”:忽而“日出而林霏开”,忽而“云归而岩穴瞑”。这种变动不居的山景,淡冶如笑是春,苍翠欲滴是夏,明净如妆是秋,惨淡如睡是冬。这景这画,气象万千,生机盎然,含霞吐虹,和谐天成。
观音山的云彩亦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不过观音山的云最神彩飞扬、意趣横溢时刻,是在黄昏和黎明。此时,观音山的云往往是绚丽的,犹如一部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其变幻的旋律给人以美的薰习。据说,初夏的黎明会看到一种诗意的宁静,浓厚的云会把整个观音山给包裹起来。当迎来太阳的跃动之时,云雾刹那间会抖开彩色的绸缎,一时间把整座观音山都感动得满面红光,绿树盈泪。观音山的云雾啊,如同这山上的一草一木,四季轮回,荣枯流转,展现着诸多不可言说的智慧般若,不识观音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音山的云雾掩映着千古闻名的大山,掩映着历史画卷,使观音山焕发异彩。
其实,任何一处景观都有它的个性、特色。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观音山,其性、特色,就在于其“清”。一路上,人们饱吸着清醉如酿的空气,交口称赞它的环境清洁,景物清幽,氛围清静。而今,我们生活在城市楼房的森林里,且不说空气的污浊,噪声的骚扰,已经到了无处藏身的地步;单是世事的纷纭,竞争的奔逐,更是使人心身俱疲,穷于应付。走进观音山森林公园,哪怕只有一天,一个晚上,仅作短暂的逗留,也会通过感官和心意,直接感触到一种清新的境界。置身林峦溪谷之间,把全副身心统统交付给大自然,放开胸臆,忘怀得失,就可以在这座“世外桃源”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接受灵魂的净化,获得身心的宁帖。苦难风流,自在人生。观音山上有我一条心路,我的心语,汇入林海的梵音。游不尽的观音山,参不透的禅与佛,念在心的观世音。观音山,观音菩萨于时空不朽的化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信仰的力量可以直达内心。在观音山,照耀心灵的,是神的光辉;洗涤尘嚣的,是自然的山水。观音山,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其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它与一些名山大岳似乎难以比拟,但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它却以朴实、宽容、宁静、和谐而赫然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