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忆茶人 学精神

曹松境


刘祖香同志逝世一周年了,但他那音容笑貌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那崇高的精神还收藏在我们的心坎里。特别是他对事业的一片忠心,对工作离而不休,对同志老小和气的精神风采更是传为美谈。

对事业的一片忠心

刘老1940年毕业于浙江茶叶专科学校,先后在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茶叶系、宁波专署茶叶指导所等单位工作。为了茶叶事业,他乐意接受组织安排,在1957年11月离开城市,走出机关,到条件艰苦的章镇创办茶场。跋山涉水在104国道上寻觅了一块1300多亩的千年荒山,绵延十里,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十里长山”。山上没有一棵树,极目远望,坟堆星罗棋布,杂草丛生。他先是以茶叶指导组长身份自带铺盖上山开荒,尽管条件差,资金缺,但他信心十足地干。为了抓紧开发茶山,顾不上回家,隔断了夫妻情,父子情,在章镇茶场整整20多年时间里,他很少回家。妻子先后五次大产,二次小产,每一次都是妻子一个人悄悄去医院,婆婆悄悄地接回家。

刘老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和培育山区茶叶人才,呕心沥血,边开荒种茶,边教书育人,利用山上破旧庵堂,既做教室又做宿舍,招来了附近100多个刻苦好学的农家子弟,遵循吴觉农先生教诲,创办了“茶叶技术学校”。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刘老一手包下来,自编教材,自当老师,一边劳动、一边教学。现在有好多从事茶叶生产的科技人才就是刘老当年辛勤培养的学子。

“文革”期间,刘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白天上山陪茶树,夜晚伴灯写“检查”——“茶研论文”。吴觉农先生闻之赞道:“勤劳作,喜科研,祖香真的还很有几分爱茶如痴……”这1300多亩茶山,就是靠刘老带着十多名茶科员,多次去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五上黄山、三上庐山、二上武夷山,观茶园,察茶种,会茶人,长年累月带领数百名员工战天斗地,使千年荒山一片碧绿,遍地茶香。中国茶叶研究所先后四次召集茶研专家,在上虞茶场召开现场会,请刘老介绍首创的条播密植栽培法,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和一芽二三叶采摘法。并使千年荒山赢得滚滚财源,平均亩产200公斤,名列全国前茅,到上世纪70年代末,年总产值达1300多万,每年上交利润20多万,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使广大干部职工喜笑颜开,生活大大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刘老的业绩和精神进一步被党和政府认可,他被推上上虞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的重要领导岗位,尽管职务变了,位置高了,但刘老心系茶山的情不变,一心为茶叶的精神不变,照样整日奔波于深山老林,更加起劲地带领茶农,开发地方名茶和更新制作工艺,还想方设法坚持搞科研,提高茶叶的产量、质量,积极培育茶叶专业人才,使上虞的茶叶生产进一步走向辉煌。
对工作离而不休

“离休之年逢盛世,老骥志在千里行,奋蹄不为扬鞭故,奉献岂能计名利”。1988年4月1日,刘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离休后,撰诗自勉。从离休之日起,就铺排了彻底改造舜江茶园的十年计划,继续扑在茶园里。“春茶以前催芽肥,夏茶以前接力肥,冬季施足有机肥……”经刘老精心培育,悉习研究,积极下措施,使痿缩的舜江茶园欣欣向荣,重放光彩。经他精心指导,茶农分时、分批采摘的一芽二三叶和现采现制的天坛牌3505珠茶,其色香味都一跃而居全省前茅,成了不少国外茶叶商的抢手货,使“越茶”香飘五洲,舜江茶园的名气又东山再起。

刘老还利用余力和余辉,积极创建全国首家民办茶叶科研所,坚持以茶叶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应用科学研究为方向,以发展茶区经济服务为目标,针对当地白牧村初制加工技术不够完善、经济效益不高的实际,因陋就简办起精制实验厂,实施初制、精制茶工艺一条龙生产。接收白牧村初制厂的毛茶成品进行加工、拼配、匀推、检验、包装等系列生产。建所第一年,即把每公担初制毛干茶平均价570.76元提高到精制平均价904元,总产值达85.47万元,获利21万元。经过四年努力,共精制珠茶50万斤,全部由中国茶叶出口公司经销,创净利55余万元,创外汇18万元,而自任所长的刘祖香却不领一分钱。1989年底,所里人提出要奖他2000元并派人送到他家,他却婉言谢绝了,还对来人说:“我热爱茶科事业,晚年再尽点责,出点力,你们把钱拿回去扩大再生产,把茶叶生产搞上去,这是对我最大的心意!”当他再次当上科协名誉主席时,他还悄悄对人说:“当名誉主席不能光图名,可要干实事。”所以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还是想办法深入到茶乡、茶园和茶厂,主动与茶农共商茶叶发展大计。

1992年12月,70岁的刘老,众望所归,赴京参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他把这张照片有意识地挂在客厅里,时时提醒自己是党的茶研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自己应尽职责,不能停步。所以当看到茶叶可喜发展前景的同时,想到有生之年要创办一所绍兴茶种所——创名牌高档茶,拓展市场生产乌龙茶的雄心。他大胆向绍兴市委市府写报告,积极向上虞市委、市府写建议,还陪着市里领导到山头,到茶园考察,开发茶山,发展茶业。直到最后住院期间,当领导来看望他时,还念念不忘茶叶生产,建议领导进一步抓好我市的茶叶发展。

对同志老小和气

刘老的朋友特别多,上至省部级干部、著名作家、书画家、名师,下至茶农、老百姓,周围还有一大批年轻朋友。不但全国各地有朋友,而且在国外也有茶叶战线上的好朋友,所以有人赞美他“朋友遍天下”。

刘老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前辈非常敬重。他对恩师吴觉农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曾向我介绍把吴老的著作、资料、照片、信件等保管得比珠宝还好。对小学任教的邢子陶老师,中专任教的骆宾基老师的教诲牢记心间,把他们告诫的“忠于工作,乐于待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经常向年轻一代宣讲。把吕允福老师题写的“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的箴言挂在墙上,落实在行动上。一次又一次去拜访黄源老师、肖峰老师。得悉黄源老师住院,便专程赶去杭州探望。当闻知98岁高寿的黄源老师逝世,他痛哭哀悼,专题作诗《泪别黄源》,他真正把黄源老师“千金难买真挚情、无情未必真豪杰”的两句名言溶解到人生长河的师生情、同志情、老少情中。

刘老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就以他与青年女作家王旭烽的交往为例。当他知晓王旭烽要动笔写《茶人三部曲》时,刘老感奋不已,他一口气写了与吴觉农先生交往的一万多字的素材,又陆续把两万多字平生积累的素材资料提供给王旭烽,还带领王旭烽到龙山瞻仰吴老之墓,含着泪深情地介绍吴老的精神风貌。还不顾高龄,陪着王旭烽实地到四明山、会稽山茶区寻觅“茶圣”的足迹,以至一直介绍到当代“茶圣”的故居。刘老面对王旭烽送来的《茶人三部曲》和扉页上题写“薪尽火传”的落款,他热情洋溢的写下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后人”的诗文,深有感触地写下了“在我的忘年交中,有记者、编辑、作家、书画家、茶农,他们都默默无闻工作,忠于事业,在各个领域奏出了青春之歌,使我欣慰,使我充实。”

刘老的第三大特点是谦虚大度有亲和力。记得我还在组织部工作时,他常来我办公室坐。跟我讲做人的道路,印象较深的是多次点到做人要大度,不要记旧账。他结合自己谈到反右、文革时,虽吃过不少苦头,但都不放在心上,要学会放弃。他又跟我谈到做干部工作要有人情味,要关心知识分子,他又结合自己在茶场与茶农打成一片尝到甜头的感受,提出要教育知识分子克服弱点,放下架子,做民众的朋友。当我调到政协工作时,又常来我办公室,向我介绍政协的舞台好,可以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广交朋友,帮助我调整好心态,适应政协工作,平时还常到我家串门谈心。所以,在我人生道路上,十分感激这位慈父般的前辈。值此刘老逝世一周年之际,特写此文,聊表心意,以作纪念。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