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学历与能力

辰 晔


国庆长假,应朋友之邀,一同前往浙江龙泉考察龙泉青瓷工艺。

在龙泉,听说几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其学历多为初中。起初,觉得不好理解,可细细一想,将哥窑、弟窑的青瓷工艺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且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不就是这些大师吗?他们的学历是不够高,但他们在青瓷工艺上的造诣,包括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当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大师的称号,之于他们,该是当之无愧的。

其实,片面强调学历,不仅会导致“假文凭”泛滥,而且会挫伤一部分勤奋好学、立志成才者的积极性。况且,一个人的成才,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人才的类型不同,成才的途径不同,衡量人才的标准自然也不能是单一的。

读报看到两份名单: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无疑,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要多。可又有谁知,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则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由此观之,单凭知识和“学历”靠不住,知识和“学历”不等于能力,拥有知识和“文凭”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人才。

既重学历但更重能力,早已为前人所识。1943年5月14日,当时旧中国很有影响的民营报纸《申报》刊登《招聘编辑生》启事。内容有7条,其中有一条:“学历高中或以上,或同等学历者。‘不须文凭,但自问学历不足者不必尝试’。”可谓是诚揽人才的创新之举。1925年陈寅恪36岁,应聘去清华研究院担任教授。陈寅恪是梁启超推荐的。其时,校长曹云祥问梁陈寅恪有什么学位,梁启超说他没有学位。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当时很奇怪,说又没有学位,又没有著作,这不是叫我为难吗?梁启超说,我梁启超有什么学位?梁还说,我的几百万字的著作,没有他的几百字的文章有价值。曹云祥一听没有办法了,于是,就聘请了陈寅恪。陈寅恪最后怎么样?听听同辈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即能让人肃然起敬。胡适说:“寅恪治史学,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想一想吧,假若没有当年梁启超的力荐,没有曹云祥打破常规,不问学历、著作只重实际水平、能力的魄力,当年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不是少了一位大师吗?

而今,一些单位招聘人才中,还是将学历作为“敲门砖”,更有甚者,竟只看第一学历。这样的做法,自是将那些没有文凭或学历较低的人挡在了用人单位的大门之外。俗话说:“是马是骡,拉出来遛遛。”“遛遛”之意,就是坚持实践标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衡量和评价人才,选拔和使用人才,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综合考察其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情况,切忌文凭至上、学历惟一。

或许,上述道理大家都懂,可每每实施起来,免不了要走样,而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形成氛围。去年年底前后,广州搞过一次主题书画拍卖会,入拍的作品向全社会征集,其中有一个规定令人耳目一新:不问作者身份,不求作者书画业绩,只看作品本身的质量。据说,省级、国家级会员照样有人“落马”,而一些无名小卒凭作品质量而有幸入拍。只凭作品说话,惟凭质量入拍,自能鼓励更多的人脱颖而出。

无独有偶,深圳市人事局日前宣布,今年在创新型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上将面临重大改革,首先对论文、著作要求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处理方法。新办法规定,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提交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也可以提交两篇以上本人撰写、与工作岗位相关且由单位做出鉴定意见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代替论文。此外,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水平将以满足岗位工作要求为标准,不再以等级考试为硬性原则。这种以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实际能力的“松绑”行为,必将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