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今 日 上 虞


走向“绿色经济”

———上虞工业经济转型进行时



浙江日报记者 应建勇 通讯员 余彩龙 王佳

一场深刻的变化,正在上虞悄然发生。

 都说这里是名声在外的化工重镇,可如今,化工企业想在上虞“落地”,环保门槛高得吓人;

都说这里是建筑、纺织、伞业等传统产业的集聚地,可如今,勃兴的照明电器和光伏产业为“上虞制造”平添许多精彩。

是什么力量推动上虞迅速转型?高温酷暑下在曹娥江畔的寻访,让我们看到,挂在上虞胸前的是一把叫做“绿色”的钥匙。

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同样面临挑战,上虞走出一条独特的路径:一手扶持发展新兴的“绿色”产业,一手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走向“绿色经济”。在上虞市委书记杨文孝看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破要素制约,是上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途。

“炉子”卖出奔驰S600的价格——

追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今年以来,不少企业日子难过、叫苦不迭,毛全林却苦于没有足够的产能应付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单子已经排到明年底了,就在上个礼拜,我们还接到一个四川客户1.4亿元的大单子。”

毛全林是上虞晶盛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这家位于汤浦镇的小工厂,其产品炙手可热。他们生产专门用来将多晶硅拉制成单晶硅的全自动晶体生长炉,是国内惟一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厂家。

记者在车间内看到,单晶炉大概两米左右高,看着就像一台寻常的“机床”。“你别小看它,这个炉子可以卖到160万元以上,与一辆奔驰S600价格相当。”毛全林在一旁介绍说,进口的机子性能与他们的产品相当,每台要卖到300万元呢。

毛全林开了10多年的铜管加工厂,之所以转行做单晶炉,按他的话说,是因为“铜管生意不好做了”,他很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

这样的思路正契合了市里的经济转型路线。上虞市市长叶时金认为,传统产业的生长和发展有历史的原因,但上马新项目就应该立足高起点,不能再发展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了,“市里扶持、鼓励发展环保产业,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

发展“绿色经济”,切入点何在?上虞梳理现有产业,优先扶强扶大符合导向的照明电器产业。

上虞照明电器产业起步于1975年创办的上虞灯泡总厂,历经30余年风雨,这家当年的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出口基地——阳光集团,同时还“孵化”出一个庞大的照明产业集群,上虞全市照明电器企业现已超过200家,年产值逾50亿元。

“我们希望到2010年,照明电器产业经过升级换代,年产值可以超过100亿元,成为全市两大产值超百亿的支柱产业之一。”上虞市经贸局副局长赵晓云见证了照明电器行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正在加油。”

在政府牵线下,上虞东舜集团与卢森堡NOCTRON(诺克特龙)公司“联姻”,准备投资10亿元,利用诺克特龙的LED发光二极管技术,生产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源产品——固态背光板。刚从德国回来的“东舜”董事长陈成尧意气风发:项目用地已经落实,合资公司浙江澳迪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也已成立,“现在就等设备了,今年我已经去了三次德国,为的就是尽早引进设备。”

在陈成尧看来,他们即将引发一场照明领域的环保节能革命,因为他们要生产的新型照明产品,节能效果是普通白炽灯的20倍、节能灯的4倍,使用寿命是节能灯的10倍、白炽灯的50倍。

政府的扶持,更多体现在产业创新平台的构筑上。就在记者前去采访之时,上虞市刚刚制订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准备建造一个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照明电器专业市场,集交易、信息、研发、检测、展示于一体,在建设有形市场的同时,建立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成为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新兴的光伏产业,是上虞发展“绿色经济”的又一支点,但如何把创新人才吸引到上虞这个“小地方”来?留美博士李乔现身说法,根据上虞市出台的吸引领军型人才的政策,他可以享受项目资助资金、研发设备投资补助、研发场所租金补助、购房补助、免费体检等20项优惠政策,“上虞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让我选择了这里。”

李乔投资创办的浙江碧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从冶金硅中提纯晶体硅的工艺,使晶体硅的纯度达到99.9999%以上,破解了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原料“瓶颈”。接下来,上虞龙柏集团还将与李乔合作,投资8亿元上马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

“晶盛”生产单晶炉,“碧晶”提纯晶体硅,“龙柏”生产电池片,一条光伏产业链已在上虞初现雏形。

一个月利润近2亿——

节能减排

“倒逼”出“绿色效益”

在上虞采访,从市领导到各个部门负责人,都推荐记者去龙盛集团看看,“龙盛现在一个月利润有近两个亿呢。”

日进斗金,奥秘何在?龙盛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来是因为拥有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二则也与“龙盛”的生产方式变化密不可分。

在龙盛薄板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独特的装置,薄型钢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盐酸被引到一座高大的“塔”中,呈雾状喷洒出来,再用天然气燃烧,变成气状盐酸,冷凝回收利用,燃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氧化铁则卖给建材厂做原料。

“这套价值1500万元的设备,每天可以处理300吨废盐酸,除了损耗的盐酸,我们一年所需的盐酸量很小,如果没有这套装置,每天就需要几卡车的盐酸。”“龙盛薄板”总经理沈忠诚介绍说,厂里产生的废水同样也通过处理重复利用,“我们厂今年产值可以达到30亿元,不过我们的废水废物废气却是零排放,节约的原料,每年就能为我们带来一笔丰厚的利润。”

化工是上虞的传统支柱产业,在为上虞带来GDP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环境承载的压力。“长此以往,就会透支完今后的发展空间,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去年5月1日零点起,上虞市痛下决心,开始对排污企业实施控质减排,企业污水排放总量普遍削减30%左右。

位于上虞北部的杭州湾工业园区,也对产业布局规划作了重新调整,缩减化工产业规划面积,严格限定发展范围。市里规定,除现有企业升级改造外,不再引进新的化工项目。2007年以来,园区引进的10只项目中,8只是非化工项目,2只是循环经济项目。

减排给化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起初,一些企业只能压缩产能。上虞新和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江对此体会深刻,“我们的减排指标高达35%,去年五六月份,我们的产能下降近一半,这逼迫我们引进先进设备、改造工艺流程。”

去年5月至今,“新和成”在环保设备上的投入已经超过3000万元,为达到最佳污水处理效果。前不久,“新和成”同时请来上海、福建以及清华大学的6家环保公司,开展“擂台赛”,谁的处理效果好,就采用谁的设备和技术。眼下,“新和成”的产能基本恢复正常,上半年利润同比可增长30%以上。

蓝星控股集团是一家拥有热电、印染和造纸三大产业的民营企业,该企业把印染厂的污水处理后供造纸厂和热电厂用做生产用水,热电厂的余热用到印染厂的后整理项目上,造纸厂的纸片渣用做锅炉燃料……如此,企业每天能从“废物”中淘回3万元,一年净增利润1000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节能减排如今已成为许多上虞企业的自觉行为。杭州湾工业园区内的10家企业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合作,承担了列入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精细化工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研究,列出30个项目作为具体实施的子课题,其中近二分之一属行业难题,课题研究取得突破后,对工业园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园区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绿色转型”让上虞感受了阵痛,也收获了喜悦。尽管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由于快人一步转型,今年1至5月,上虞工业经济强势反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4.3亿元,同比增长18.8%;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28.3%。与此同时,前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67%。上虞市主要领导判断说,工业企业综合能耗下降,产值增加的趋势还将不断延续,而且势头会来的更为强劲。

(原载2008年7月30日《浙江日报》第一版)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