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地震后的科学随想

◎吕云祥


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国人心,也震醒了科技梦。有的人以为人类是无上伟大的,科学技术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有了人,只要有了科学技术,什么人间奇迹也能创造出来,什么天灾地祸也能克服避免。早在伟大的汉朝,著名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候风地动仪,据说能预测地震;30余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据说震前也已预测到了,只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没有公布地震预报,才使数十万唐山人民命赴黄泉,而地震科学还是不能抹杀的;近几年来的不少地震学术课题研究都说地震能够预测……总之,现在人们都被科学的神圣力量安慰着、扶持着,甚至麻痹着。

然而,5·12汶川一震,上述科技神话不攻自破。地震部门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预测地震的科学能力,连美国对地震预测也无可奈何。科学专家说,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不是预测地震的,而是判断地震方位的。有关人士说,对唐山大地震的关于震前已经预测到的说法也不足为凭。一言以蔽之,面对地震,我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预测。中国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的说法似乎更有科学权威性:地震难预测。难在三个地方,第一,地震过程的复杂性;第二,地壳深部的不可入性;第三,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因此地震预测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

地震难以预测既被判为全球性的“绝症”,那我们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任其地震对生命财产的恣意破坏?尤其是人的生命更可宝贵,生物意义上的人可以复制,社会意义上的人却不可以复制,而地震却不管你这些!不过地震虽不能科学预测,但我们还能科学预防。地震发生的瞬间,并不是地震波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而是地震造成建筑物、构筑物倒塌或山崩、滑坡、地裂、地陷、山石滚落使人体造成伤害,而建筑物、构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害最为严重。这样,我们可以把建筑物、构筑物建造得非常坚固,足以抵抗8级以上地震。而在地震即将发生时,远离易于倒塌的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危险地带。人类不可能大规模迁徙出地震多发区,这些地区就会经常处于预防地震状态之中,那么增加建筑物、构筑物的坚固程度显得异常重要了,而那种豆腐渣工程则必须彻底杜绝。同时,灾后防震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十分必要。地震灾后,必然还有余震,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要严密关注震情,深入开展防震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对余震的防范,避免造成新的损失。就目前来讲,要帮助广大群众特别是地震波及区域群众了解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减灾意识,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科学防震重要,科学救灾更不能忽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科学技术手段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的精神和观念也在救灾的整个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科学救灾,关系到救灾的效率和效果,是救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广大抗震救灾人员始终坚持科学施救,注重发挥专业队伍的救灾作用,配备和使用性能先进的内燃式切割锯、液压切割钳、多功能组合工具、墙体透视雷达和生命探测仪等便携式的特种救灾设备,还动用了卫星实施救灾,为更加迅速地营救生命争取了时间。这些先进装备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突出了科学救灾、专业救灾、减少伤害的理念。而下一阶段抗震救灾,则要把重心放在“科学救治、防病防疫”和“科学生活、重建家园”上。

科学技术虽然受到自然界的限制,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则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敢破科学神话,发扬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那么自然灾害也是吓不倒我们的!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