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白 马 湖 畔


 职教:创新发展正当时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通讯员 车焕永 记者 万均


 煦风吹拂,春和景明。喜逢一年好时节,职校又到招生时。

近日,一年一度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关注的职业学校开始“提前招生”,全市三所职校十多个专业拟提前招收950名新生。一时间,职业教育成了热门话题,也引发了不少市民对我市职教事业的更多关注。

由“遍地开花”到“打造航母”

关心职业教育的市民肯定知道:我市职业教育走过的是一条并不平坦之路,二十余载发展历程颇具曲折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技术工人的需求日见迫切。1984年起,一些初高中学校尝试着开设职高班,从而开启了我市职教的初创发韧期。

其间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市职业中专的前身——上虞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市区龙山脚下应运而生,当年招收建筑、财会两个班,近百名学生毕业后成为倍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香饽饽”。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催生职校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全市共涌现20所职校(教学点)。地处虞北的沥海,相继创办起三所职校,成为当地办学一大特色。可以说,各职校顺应发展而涌现,紧贴市场而成长,也输送了大量的生产和管理一线人才。但不容否认,各职校也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教育质量相对低下、无序竞争等制约“瓶颈”。

进入新世纪,我市放眼长远,于2001年始对散布各地的职校进行了规范,职教进入整合发展期。我市遵循“撤并、划转、新建”六字方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初中后分流为重点、高中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保持相当“三个不动摇”,统筹布局结构,科学规划网点,优化师资配置,使原有的20所职校(教学点)日渐向城区集聚,共整合成三所职校。2003年,投资4000万元,市职业中专完成第二次扩建,占地面积达200多亩,在校师生达4000余人;2006年,投资1.35亿元,市职教中心易地新建,占地面积200余亩,建筑面积8.9万多平方米,拥有78个班、4000余名学生。上述两所学校成为了我市“职教航母”,办出了规模和效益,市职业中专一举跻身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省首批示范性职业高级中学、省一级重点职校等行列;市职教中心荣膺国家级重点职校、省一级重点职校、省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等称号。我市于2003年成为第一个由绍兴市政府授牌的“职业教育先进县(市)”。

同期,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被评估为省级重点职校的市总工会职校,与浙江职业专修学院联合办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去年的金秋时节,对上虞职教人来说,是难忘的:九月份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并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等系列扶持新举措,这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当年,“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市政府一举投入资金达1320万元,系列帮扶、激励政策相继落实,从而为职教发展注入了新内涵。

看一看“特色”和“成绩单”

经过多年积累,我市职业教育显现可喜特色,并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

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高度,加大职校投入,加大建设力度,实现资源统筹利用。市政府牵头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定期集会,研究制订全市职教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发展职教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证。市政府每年设立职教专项经费,以奖代补,扶持专业设备设施建设。市教体局励精图治,履行职能强管理,加大创新重引导,精心帮扶促发展。社会各界更是倾力相扶,全市职教事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打造专业品牌,已成为我市职校的共同追求。各职校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前提,专业设置力求符合企业需求、支柱产业发展、学员培训意愿。各校成立以校长“挂帅”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以实施“制高点工程”为载体,打造专业品牌,一批特色专业脱颖而出。市职业中专、市职教中心分别突出建筑、机电类两大系列为龙头专业建设,有效带动化工、财经、商贸、计算机、纺织、汽车等十余个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吻合的专业发展。市职业中专购置25台普通加工车床,开设起车工工场,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钢结构标准厂房建筑、机电专业实训工场相继投入使用,建筑技术项目被列入中央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获中央财政专项补助130万元,建筑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绍兴市高标准示范专业。市职教中心投资650余万元,建起数控、车工、汽修、电工、财会等五大实训中心,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设有40个专用实训工场,还建起国家级伞业技能培训基地;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获省级专项奖励资金200万元。全市职校已拥有省级示范专业3个、绍兴市高标准示范专业1个、绍兴市级示范专业9个,示范专业年招生人数已占总招生数的88.5%。

建设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是各校力抓的一门“功课”。我市探索校本师资培训模式,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中德师资培训工程”等,经费纳入教体局“6200工程”;实施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习管理办法,目前已完成两轮;各部门加大沟通,共建职业技能鉴定站,鼓励骨干专业教师报考行业考评员;启动职校合同制校聘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开通引进有实践经验高技能职教教师的“绿色通道”,面向社会招聘专兼职专业课和实训指导教师等,系列举措使职校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已建起绍兴市级及以上职业技能鉴定站3个,具有市级职业考评员、鉴定员资格的教师25人;职校课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7.11%,居全绍兴市第二;技师、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教师72人,持有高级工证书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42.3%;“双师型”教师111人,占专业教师的70%。

创新办学模式,是各职校着力探索的一条新路。各校主动出击,与企业携手办学,探索横向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职校首创“华孚”、“舜力特”两个企业冠名班,近年来,又有卧龙、舜泉、晨辉照明、大通商城、东舜、锦盛等10多家企业开办新的冠名班;各校已建起校外实习基地100余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外学生生产实习网络。与此同时,各职校加强与高职院校的纵向联系,实行中高职相衔接的“五年一贯制”教育,分别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联合招收“3+2”班级20余个,与金华职技学校等联合举办成人大专函授班,从而形成了学制长短结合、学历层次有序、集中高职学历教育于一体的多层次办学格局。

拓展服务领域,切实抓好培训。2007年始,全市对初中升不了高中、高中升不了大学的农村预备劳动力,100%纳入职业教育范畴,采取“成校搭台、职校唱戏”的新模式,对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确保全部取得社保等培训单位核发的初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去年,全市共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700余名。与此同时,市职业中专、市职教中心积极发挥农民培训转移示范基地作用,近两年来培训农民1.5万余人次。

职教面临“成长的烦恼”

比照邻近县市快速发展的职教事业,面对地方经济提速发展后对技术工人需求提出的新要求,应该说,我市职业教育尚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制约因素。

据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尚有三大方面薄弱环节尚待关注。一是生源结构有失衡现象。据劳动部门的数据表明,全市现有技术工人4.6万人,以12万职工计,只占38%,而且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比例为72:21:7。比照我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全市技能型人才的缺口约有4.4万人,且主要是缺少中高级工。但从报考职校生源看,不少家长较为看重的是学历教育,对子女招考职校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情,从而导致要确保职高招生与普高招生大致比例相当的目标有一定难度。二是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失衡。职校中许多教师是通过自学、培训后转行的,动手能力相对不足;一些主干专业课教师不足,骨干教师任课普遍较重,下企业和挂职培训得不到时间保证;限于师资设备等原因,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各类技术人才的专业培训应对能力相对较弱。三是职校毕业生与企业用工需求失衡。因缺乏严格的用工准入制度,企业青睐雇用相对便宜的外地民工,造成职校毕业生一时找不到适合自身特长的专业岗位;职校生进入企业后,职称与薪酬也很难完全相配套。

究其造成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关人士指出,一是认识上有偏差,许多家长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认识“误区”依然存在;技能工人的社会认可度尚待提高。二是体系上尚待完善,企业职工培训缺乏考核,企业还未普遍建立起凭职业资格得到使用提升、凭技能等级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技能工人待遇没有真正跟上,造成一线职工学技术钻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影响。三是职校与企业关联度尚需紧密,职校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学校既要重视其知识传授,同时更要主动连接企业,与企业构建紧密型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就业、企业招工搭建起新的“平台”。从现状看,双方的关系尚待进一步密切。

做活做深“创新功课”

我市已提出:力争到2010年,全市产业工人队伍中,60%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中级工达到45%,高级工以上达到15%。故而,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责任,结合发展实情,当前必须注重做好“创新功课”。

有识之士认为,职教,是项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支持。创新发展,是职教当前的一项“必修课”。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应注重三方面:一是加大宣传造氛围,要强化教学导向、用工导向、舆论导向,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参与、支持职教事业;挖掘一批优秀技能人才的事例,多宣传一批职校毕业后成就事业的典型,让社会更为尊重职校毕业生,从而在全社会营造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要整合资源强实力,各职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实情,放远眼光,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师资、专业、设备等资源,苦炼“内功”,打造专业品牌,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大研发,依托化工、机电、建筑、纺织、铜管等支柱产业,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培养更多更好的支柱产业技术工人。三是创新机制重开拓,职校要主动依托企业办学,注重探索校企紧密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着力构建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深化冠名班、代办班等办学新模式,有条件的可大胆实施跨省市“招、训、用”等新路子,从而使我市职教创新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