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从“展出作家手稿”说起

聂佑


前不久,鲁迅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家的手稿在绍兴博物馆展出,观者如云。又从报上获悉,宁波天一阁博物馆收藏了当代铁凝、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剑冰、韩作荣等12位作家的14部手稿。

在我的印象里,作家尤其是一些著名作家的字画,其被收藏、展出似乎先于手稿。个中原因,该是不言而喻的。而今,手稿收藏、展出之所以引起重视,并引起强烈的反响,自是缘于文化的呼唤、文化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手稿的收藏、展出,人们的争相参观,从中无不寄托了人们对先进文化的期盼,对当代中国文学不断创新提高、努力丰富多彩的期望。

是啊,从姿态万千的手稿里,我们不仅能了解隐藏其中的几多秘密,而且还能读出作家的心血和智慧。

与其说,我们是在阅读手稿,莫如说,我们是在欣赏手稿,触摸作家的心灵轮廓,感受文学的真谛。“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每一字、每一行、每一段、每一部,无不显现其独特的个性。而其中不同时段写作留下的特别符号,及其“文章不厌千遍改”留下的原始印记则记录了作家们曾经的正襟危坐,曾经的挑灯夜战,曾经的冥思苦想。伫立在这些手稿面前,微阖双目,我们则更能想见作家们不曾为人知抑或鲜为人知的那份用心与艰辛。贾平凹先生写《秦腔》得益于其常做有心人,他经常回老家,老家也经常有人来,他经常了解和听取乡人对家乡的介绍,有的人对细节介绍得特别生动,生动得不能想像。小说中很多人物的细节,就来源于老家人的讲述。再如写土地变迁后一些农民进城捡垃圾挣钱的长篇小说《高兴》,历时3年,修改5次,他的手指磨出了一个大坑。最难的时候,写了10多万字,感觉不对,又全部推倒重来。在两年时间里,他采访了近百位在西安捡破烂的商州同乡,他还讲到一件事:有一回,他与两个朋友去一个捡垃圾的老乡家里,他们要留吃饭,一个朋友嫌气味不好闻,先走了。他留了下来。吃的是玉米糊,也没什么菜。盛玉米糊的是七、八十年代的大搪瓷碗,筷子上有油腻,都粘在了一块,可他还是吃了,他对自己说:“别人能吃,我为啥不能吃?”或许是这众多类似的真实细节,以及他所观察体验到的进城捡垃圾这个群体的艰难的生活状态,促使他提笔写成了这篇视角独特的小说。

对一个作家而言,一部文学作品的背后,自然凝聚着作者更多的劳动创造、艰辛付出。观览其手稿,我们便是成了见证者,成了感动者。可不是?透过作者手稿的背面,我们不是看到了他们那梦想与奋争、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凄苦交织一起的境况?在这样的手稿面前,在这样的作家面前,我们能对文学不融进一份特别的领悟,对作家不融入一份特别的感动?文学需要深邃的激情,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触角,作家需要广博的胸襟,需要把握时代的命脉,感悟人民的呼吸,这不就是这些作家手稿给我们的答案吗?

我总以为,读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精品力作,最好能够同时读一些有关这位作家的背景材料,自然更包括读他们的手稿。要知道,如此这般,便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与他们聊天,跟他们散步,在拉近与他们的感情距离。而恰恰是这样的接触,读者终究耳濡目染。是啊,无形中的精神气质的影响和熏陶是最可宝贵的。

更须一提的是,在鼠标替代了钢笔的今天,不必说一些人写字少有书法韵味,就是写钢笔字,也没有几人能大方、潇洒流畅了。是啊,无纸化办公与写作,很多作家都没有手稿了,手稿自显得珍贵起来。钢笔替代毛笔,无纸化又取代手写,革新带来的方便,又让人们难以忘怀一些事物。作家手稿收藏、展览,从中不就寄托着人们的这份情感吗?尤其是一些名家、大家,其书法功力常人难以企及,读其手稿文字,也是赏其书法,而这多添的一番审美情趣,不也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吗?

据悉,北京现代文学馆、上海图书馆在收藏名家手稿方面早就走在了别人前头,从而,也令本馆成为一个耀眼的雅集场所。收藏作家手稿,其实就是收藏文学、收藏文化、收藏历史,因此而吸引众多海内外文化探宝人,使这些地方的文化档次上一个新的台阶,亦是水到渠成之事。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的致辞中说过:“我对中国的文学作者满怀敬意,在这个机遇、挑战和各种诱惑并存的时代,他们坚守着内心的文学理想,执着于探索人类的精神空间,默默耕耘,不断锤炼,书写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走进作家手稿,我们见证了这一幕:走出作家手稿,我们看到更多的文学工作者正在人民的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正在历史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因为“多一些沉淀积累,多一些坚韧、坚守与担当,多一些民族自信,多一些中国原创、中国风骨和中国气派”,这早已成为他们的誓言和实践。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