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天安门前忆春晖

———五秩老照片献给百年春晖

阮志坤


 

这是一张摄于1959年10月4日的老照片,在我的相册里珍藏了49年了。每当我翻阅到它的时候,总是难以抑制澎湃的思绪,总会联想到照片里的同学少年及在白马湖畔度过的青春年华,总会泛起一股股对母校春晖中学由衷的感激之情。

那是在建国十周年的大庆日子里,我们当年从春晖中学毕业到北京上大学的同学13人,相约在天安门前摄影留念。照片里13人的姓名及所上大学是:前排左起,顾聿昌(北航)、丁荣海(北工)、陈承德(地质)、戚梦隆(地质)、万伯鑫(地质)、董永根(北航)。后排左起,徐德懋(石油)、张家陆(北大)、阮贞霖(体育)、阮志坤(科大)、郑宝康(邮电)、周再苍(地质)、龚荷花(北外)。

我们是春晖中学在新中国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有这么多学生考上北京的大学,这在春晖中学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我们13人大多数是贫苦农民的子弟,祖祖辈辈没有文化,好些人是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第一次走出县界,从白马湖来到北京上大学。“十一”那天,我们参加国庆遊行队伍,看到了日夜思念的毛主席,我们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没有春晖中学的培育,我们不可能考上北京的大学。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更溢于言表,我小学毕业时因家境贫困失去了上初中的机会,1956年上虞县教育事业大发展,春晖恢复高中招生,我以同等学历报考,春晖中学破格录取了我,是春晖中学老师们三年的谆谆教导,才有我到北京上大学的今天。我打心眼里感激陈春澜、经亨頣等老前辈创办了春晖中学这样好的学校,更深深地感激共产党、毛主席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英明举措。

留影那天,我们在天安门前成立了“春晖校友联络组”,鉴于北京地质学院的同学最多,我们就把联络中心放在“地质”,并推举戚梦隆同学为联络组长,约定等明年下一届同学来京后再到天安门聚会留影。这个愿望到1961年元旦如愿以偿,两届同学有21人,再次在天安门前聚集缅怀春晖培育恩情并摄影留念。

我们最后一次聚会在北京地质学院,那是1964年的元旦。再过半年我们就要毕业了,都将各自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相约20年后在天安门前或白马湖畔再相会。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即过去了快半个世纪。如今,照片里的同学少年,都已是两鬓花白的古稀老人。回忆往事,我们这些春晖学子,与祖国一起经历了峥嵘岁月。虽然我们中没有高官,没有明星,更没有大款,但年轻时个个都争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地质专业是最艰苦的专业,我们13人中就有5位同学(包括北大的张家陆)学地质,为祖国找矿,长年奔波在崇山峻岭。戚梦隆和万伯鑫直至退休还在基层地质单位。徐德懋在中国消防协会秘书长的岗位上工作至今,为中国社会的千家万户灭火消灾而操尽心计。龚荷花从事中德文化交流工作,有将近一半的岁月在驻德使馆做翻译,巳编译多部著作,是德语翻译中的佼佼者。董永根从事飞机设计30年,为空军装备的发展尽心竭力。他还在退休后回家乡上虞创办新技术企业,开发成功微型气流磨,为纳米材料加工工艺闯出了一条新路……总之,我们这些春晖学子,沒有辜负母校的期望,我们为母校增光添彩,我们为母校自豪。

2008年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母校春晖的百年华诞。天涯海角的游子们,归来吧!是我们向母校春晖、向故土上虞致敬的时候了!

戚梦隆,顾聿昌,周再苍,40多年沒见了,你们现在在哪里?身体可好?老同学想念你们!希望你们在母校百年庆典的日子里回故乡来!我热切地期盼着,让我们49年后再齐聚白马湖畔,叙旧,谢师,瞻仰今日春晖新颜。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