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堕民的记忆

金 笛


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或家有红白喜事,总能看到一个衣服布料质地很一般但打扮得清清爽爽的女人,倚在大门外的“摇门”旁,一边或说着道喜的祝贺语,或说着表示哀悼的致词,能说会道,滔滔不绝,而且一套一套的,有点儿像唱莲花落的味道,一边伸手讨要属于她自己的“份子”。这“份子”,多的几块钱,少的则是几块年糕几个粽子之类的年货,也叫“随喜”。据长辈讲,堕民都是有着自己势力范围的,在一个村子里,哪几家或哪一片是专属于她的,别的堕民不能染指,否则,便侵犯了她的权益。这是堕民之间的“村规民约”,神圣不可侵犯,否则便会引来公愤。堕民并不是乞丐,只是抽着她们名下的“份子”,显得那么天经地义。有时,特别是遇到红白喜事,她们也会发动家人主动帮忙,吹打弹唱,烧火洗碗,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其中出色的女性似乎又称为老嫚,连在势力范围内的人家姑娘小伙的做媒说亲全包了,甚至“邻家有女初长成”,她都是睁大眼睛瞪着看着,那是她的“大笔生意”。在我们东关道墟一带,老嫚似乎便是媒婆的别称。这些老嫚,走东家,串西家,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巧舌如簧,口绽莲花,个个都赛如“阿庆嫂”。

男的呢,最常见的则是挑着一副担,竹编的,长筒形状,一只竹筐上还有一个盖,上面是一块木板,木板上放着一个特大型大饼状的酱结糖,手里拿着两片铁板,铲形,一块铁板还磨成刀般的锋利。平时,他们走门串户,用那两块铁板敲击着,当当声清脆而悦耳,传遍整个村庄,一边还喊着“兑糖啦,换鸡毛鸭毛鸡肫鸭肫破布头啦”,那是他们的职业招牌。只要他们来了,呼啦啦围上去最多的是小孩子,纠缠着自己的母亲奶奶赶上前,去换那馋嘴的酱结糖,这可是当时我们小孩子眼中的顶尖美食。那些农村妇女呢,则是去换些针头线脑,以作平时缝补浆洗之用,此时的兑糖担便具有小货郎担的性质了。当然,这些兑糖担也兼营着收购古玩玉器的营生,把不识货的破落户的古玩玉器,以低价收购了,自己又进行清洗修补,再以高价出售,赚个差额,其中高明的又成为民间鉴别和修补古玩的大师,此时身份又转化成 “朝奉”。我就看到过一个兑糖担曾收购了一家破旧的宁式眠床,四周的扶栏和上框都雕刻着精致的花花草草、《三国演义》之类的民间传说。因为东西太大太多,他的兑糖担盛不下,过了几天,便拖了一辆钢丝车,还叫来自己的老婆儿子一起帮忙,七手八脚装了满满一车。据他自己笑滋滋地说,这次赚了一个钵满碗盈,因为已经找到一个好买主,一年的收成全在里面了。至于到底卖了什么价,打死了也不肯说,怕的是那个出让眠床的“东家”反悔,只是把自己担上的酱结糖叫我们这班小孩子随意吃随意拿,算作他的请客。

文革期间,因为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小商小贩当然属打击之列,那些兑糖担似乎烟消云散、不见踪影,偶尔看到的,也有一种做贼当小偷的味道,眼睛滴溜溜地转动,唯恐“红袖套”突然出现在眼前,毫不留情地没收了他的吃饭“家生”。改革开放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便重操旧业,收购废铜烂铁、鸡毛鸭肫,就此一部分人也便迅速发了家致了富,大的竟成了“破烂王”。八十年代初期,有一部电影就叫《破烂王》,而且还配了一只很优美很粗犷的同名歌曲,是从喉咙深处发出的,反映的就是这些破烂王的生活经历,但就是不知道那电影中的主角原先是否也是堕民,是否也是兑糖担出身。
在我们这儿,最著名的堕民村便是东关街道的彭家堰。早些年经过这个村,总能看到家家户户的院里子,堆着一堆堆废铁、汽车轮胎、酒瓶罐头,码得整整齐齐,犹如一座座小山丘。凡是那些小山丘堆得最高的人家,都一律盖起新楼,在当地算是殷实人家,令人眼红。他们应该算是时代的弄潮儿,属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一族。随着时间的推演,现在这儿还建起古玩玉器专营市场,就在国道边,每逢周二、周四的早晨,总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前几天在中央电视台看民间淘宝节目,专家跑到河南去鉴定民间之宝,竟然看到有一个收藏爱好者拿出一对玉簪,并说是在浙江上虞淘来的,专家鉴定是上等的和田玉,市场参考价在五万元以上,而当时他只花了六百元便一举搞定,也是赚了一个钵满。我并不眼红他赚这么一个“大差额”,而是惊叹彭家堰村竟有这么大的知名度,连远在河南的淘宝者也知道这个小地方,也急巴巴赶来这儿淘宝。现在东关籍最大的企业家应该数张志祥吧,家大业大,而且在河北被评为全国人大代表,在宁波的北仑区也创办有很大的公司,而且还是炼钢厂,是我们上虞人在外创业的成功典范。他的祖上是否堕民,不得而知,但只知道他的父亲也曾经干过收购废铜烂铁的营生。

堕民,在封建时代,那是一个蔑称,但我以为堕民那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十分勤奋十分刻苦,为了生存,女的不惜抛头露面,男的不惜肮脏污渍,甚至不顾别人轻视的眼神,默默地劳作着,不舍昼夜。这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脊梁。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