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上虞窑寺前青瓷古窑址

朱刚


已经不记得第几次踏访上虞窑寺前青瓷古窑址了,每每来到这里,空山鸟语,静谧得很。出现在后人视野里的惟有漫山遍野堆积成山的青瓷碎片,似乎在默默叙述着曾经的辉煌。

关于窑寺前青瓷窑址可见的文献不多,据光绪《上虞县志》转引《万志》广教寺条载:“广教寺,在县西南三十里,昔置官窑三十六所,有官院故址。宋开宝辛未有僧筑庵山下,为陶人所祷。吴越领华州节钺钱惟治创建为寺,名保安。治平丙午改今额,俗仍呼窑寺。明初废,正统末复兴。”虽寥寥数语,上虞窑寺前作为五代时期吴越之地官窑的地位却不容质疑。

窑寺处于寺山山腰,当地人叫“窑神庙”,是瓷工祈祷的神寺。宋英宗至平三年(1066年)改名广教寺,其与制瓷业关系十分密切,“窑寺前”这一地名沿用至今。在如今的窑寺遗址之上,有一老井,与地面齐平,四周用青石垒砌,井台只一尺见方,平整干净,井台旁的石板早已是青苔斑驳。据居于老井边上的村民讲述,这老井就在当年的寺院天井之上,不知开挖于何时,井中泉水至今依旧清澈,大旱季节从无干涸,令人称奇。

岁月悠悠,苍茫间的斗转星移。看不见当年窑工日夜艰辛的劳作场景,文明的碎片覆盖了山野,菊花瘦成了骨头。西风流云之下,满目苍痍。站在这寺山之南的遗址之上,曾经傍山而建的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民居边上也只散落着几截寺院的石柱构件。细雨纷飞下,望着老井,能感受到它的古朴与苍凉,它似乎在固执地默默守护这窑神圣地,一望就是千年。我在想,老井究竟用它甘美的泉水滋养了多少窑工和僧徒已不可考,所幸它历经时代变迁而留存下来,足以见证窑寺前青瓷古窑的悠久历史。

窑寺前由吴越王国设官监烧,“窑寺”始建,扩建年代正是窑寺前窑秘色瓷生产走向高峰的时期。然而窑寺前的前史终似个谜,如唐诗里文人墨客褒赞的“秘色瓷”一样若隐若现。站在这里,仿佛见得当年窑寺曾经的经幡飘扬和制瓷繁盛时的熊熊柴火,依稀听到僧徒祈愿的木鱼声声。没有谁能够还原历史本来,真正地看到窑寺的昨天。带着后人的疑问离开时,我忍不住再次驻足深深凝望和思考:面对窑寺的今天,千年后的虞人难道只能剩下昔日“官窑三十六所”所带给我们的无限感慨么?
不!窑寺前并没有在中国陶瓷史上就此沉默,不久前发现的铭文三足支丁“羊角足”再次让考古界振奋,此前从未在三足支丁发现过这种铭文,越窑三足窑具的命名被上虞窑寺前考古发现所彻底改写。窑寺前创烧于汉,盛于唐、五代,一直延续至宋,跨越时代久远,所产瓷器精美绝伦。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像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进一步的开启。

几度斜阳夕照,几度飞花落叶,搜寻文明印迹的梦没有凋零,一代虞人挖掘青瓷文化的步伐也从未停止,随着文献资料的研究深入和考古实物的不断发现,相信窑寺前轰动世界的那一刻不会太远。经历繁华过后的落寞,我们期盼它岑寂后的再度喧嚣!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