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科学的文化启示》究竟启示什么?

吕云祥


何谓“科学”,何谓“文化”?这些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清楚、不难回答的,在各种教科书上也有比较统一的答案。但什么是“科学文化”?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了。有的说是科学的文化,有的说是文化的科学,有的说是科学技术文化,有的说是人文学术文化……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都离不开人的推动和作用,“科学文化”也不例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科学文化人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粉墨登场”,江晓原、刘华杰、刘兵、田松等等科学文化人竞相上阵,推波助澜,推动了科学文化的热闹和繁荣。怎样定义科学文化人呢?学界目前有一种说法,“科学文化人”可以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指对科学和人文都有一定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从事科学传播活动的社会群体。第二种是指除上述条件外,还要对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学这三门学科有相当的了解,有所钻研,有一定成果。按此定义,第一类科学文化人较多,而第二类科学文化人较少,但学术界一般主要指狭义的第二类科学文化人。由此可知,科学文化人同科学家、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工作者、科普作家有很大的差别的。正如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科学文化人刘兵所说:科学家里也有很多有文化的人,但科学家和科学文化人是有区别的,科学家所从事的工作,主要还是科学研究。对科学的人文研究和将这种研究成果辐射到学术界之外,毕竟不是科学家的主要工作。而科学文化人拥有双重的研究视角,所关注的是科学,但使用的是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同样,传统科普工作者、科普作家的工作范围基本在科学领域内,因为,原来所说的科普,主要是指以通俗的形式让公众了解科学,对公众进行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有关科学研究历史的、哲学的、社会伦理学的视角,并不是传统科普所关注的。但随着科普观念的转变,很多科普工作者已经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文化人。

当今世界还存在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分野,而今天的科学文化人,正起着沟通两种文化的作用。科学文化人围绕“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目的,研究科学文化,撰写科学文化文章,普及科学文化,使自己走向大众,走向市场。从而使科普工作形势焕然一新,科普终于有望走出死胡同,出现新气象,迎来艳阳天。

有感于此,尝试了这方面的的研究和探索。刚进科协,就在在《浙江科协》上发表了《科学的文化启示》、《科学家的“发愣”和“发昏”》、《科学与忘本》、《赵州桥上的科学随想》、《伪科学与伪迷信》、《科学研究与纸上谈兵》、《科学要坚信“眼见未必是真”》等文章;同时,在市内外其他报刊上也陆续发表了许多类似文章,近两年来,竟也有70余篇之多。这些文章虽有科学文化气息,但不敢说就具有相当的思想性、科普性和文学艺术性。只是从致力于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角度,在科普工作领域作了积极的探索。现结集出版,接受读者批评。

首先致力于追求“科学特质”。众所周知,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早期,原始人类处于混沌、愚昧的状况,这个时期的文化是一种自然文化。到了后来,由于阶级的分化,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于是在文化上便由自然文化阶段而过渡到人文文化阶段。自然科学诞生以后,科学便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角色。因此说,当今的世界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特质的,这就是普遍所理解的“科学文化”。本书文章,大都以科学技术为内容,以文化研究为手段,即以“科”为经,以“文”为纬,“织”就篇章。如《科学研究与纸上谈兵》、《头痛医脚与种豆得瓜》、《科学研究应力戒“虞讷标准”》等等便是。

其次,意图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如同科学文化人与以往的科普工作者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一样,本书文章与以往一般的科普文章也不同。我非常反对那种将科普局限到狭小专业中的故步自封导致科普作品干涩无味的做法,赞同从更加宏大的文化背景上来考虑科学技术。如果说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那是和上述做法分不开的。我虽不是科学家,但努力通过自己的文化诠释,表达出对科学的信仰,表达出对科学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无穷力量。

第三,试图达到一定的“思想厚度”。这些文章,有不少都可归到杂文一类。而杂文是“投枪”、是“匕首”,亦即“批评的武器”,杂文的最大特征是文章的思想性。我针对目前科学研究领域一些不良现象,在《科学家的“发愣”和“发昏”》一文中批评有些科学家有三种“发昏”表现:一是“为权发昏”,二是“为名发昏”,三是“为利发昏”。并进而指出:科学家是国家的骄傲,时代的精英,社会的栋梁。科学家只有多“发愣”,少“发昏”,甚至不“发昏”,才会名实相符,无愧于光荣而伟大的称号。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