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乡党“救火阿三”

金 笛


乡党阮炳炎,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如果提起“救火阿三”,那可是赫赫有名,几乎便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提到他,总是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其为人为事。

阿三是他的昵称,不论是辈分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都以阿三称之,而他也从不计较这些,总是乐呵呵地应答着。他与我同村同组,早在生产队期间,因为家庭成分颇高,父亲是地主,母亲是翻译,他当然便归属到“地富反坏右”之列,沦为社会的底层。好在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质朴的村民也没有拿他“开涮”,只是他显得那般的忠厚那般的木讷,普通的犹如路边的一棵小草,个子不高,身材瘦小,满额皱纹,一脸风霜,守着老婆与儿子默默地过日子。简直就是当时的一个“农民标本”。

文革后,我也便是读高中,父亲外出养蜂,为帮衬家里,暑假期间便是回乡务农,一个秀才,手无缚鸡之力,队里照顾,分到我的农活常是分稻草撒猪粪之类的轻松活。撒猪粪虽脏虽臭,但那只是自个儿的感受;分稻草则可能惹来众怒,引得骂声与纠纷。在稻区,稻草是农民一年的燃料,梢多梢少,梢大梢小,计较的人都是瞪着血红的双眼,而我们负责分发的人则是怪罪的首选对象。记得有一次,我偶尔疏忽,把一户人家的稻草少分了两梢。这是一户兄弟众多的人家,而且又是有名的“破脚骨”,一清点发现少了两梢,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扭住我的衣领,把我拖倒在地,嘴里骂骂咧咧。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头嗡地一声便大了。一旁的阿三从自家的草堆中拿过两梢,一边往那“破脚骨”的稻草堆里一扔,一边说:“两梢草,又何必呢,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又把我从泥泞的稻田积水中扶起来,拍打着我衣服上的泥:“以后注意点!做事情不能这样大大咧咧的。”此时的我,满肚的委屈化为无限的感激,望着平时并不显山露水甚至有点儿委琐的阿三,在眼前明显地高大起来。

高考过后,迟迟不见录取通知,自己也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整天默默机械般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焦急地等待着那犹如天籁般的福音。有一天,照例地跟着长蛇阵似的队伍出畈,突然,阿三急匆匆地跑到我的身边,满脸地笑容:“我听到了,秀才,我听到了,今天早上的广播中,报到了你的名字。你考上大学了。”“真的?”“真的,我不会听错的!”呼啦啦,大伙儿一下子把我围在中间,而高高的长子队长水泉也很高兴,拍着我的肩膀说:“大学生,你为我们生产队争光啦。你回家吧,照样给你记工分。”一瞬间的幸福笼罩着我的全身,眼前全是一张张的笑脸,而阿三的笑容显得特别的灿烂特别的靓丽,仿佛就是他自己的儿子考上了大学。

上大学以后参加工作,与阿三的交往便甚少甚稀,偶尔也只是从父母的口中获悉一点阿三的消息。一次回家,在河埠头洗东西,听到河中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抬头一看,便是阿三。他开着一条“挂浆机”船,威风凛凛地行进在河中,冲出一片洁白的浪花。看到我在,他便把船靠过来,拉着我的手问这问那。从他的话语中得知,文革后落实政策,他得到了一部分返还的家产,买了一条“挂浆机”,跑起了运输,现在生意还可以,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临行前,从船上拎下两瓶土造的黄酒:“这是今天我用稻谷兑换的,送给你,中午可喝。”那种同乡的亲情,那种忘年交的情谊,弥满着整个空间,带着那黄酒的醇厚和馨香,飘溢在整个河道,顺着那“扑扑”的机船声,一直走向很远很远。

时间总是如流水般匆匆而过,阿三的消息也不时传来,总能听到阿三在哪儿修了路亭,送谁患急症而上医院,救了哪家的火,在与乡党偶然的交往中总能听到阿三做好事的“一鳞半爪”。有一天,阿三突然跑到我的办公室,从那显得有点儿破旧的帆布包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本子,送到我的面前:“这是我的宝贝。是各级各类的报纸报道我的。”我仔仔细细地翻阅起来,几乎所有纸质媒体对他救火的事情都进行了报道,篇幅长短不等,既有对他某件事情的报道,还有对他个人事迹的传写,年复一年,不下五十篇,他的剪贴本也便厚得犹如一块大砖,沉甸甸的,十分见份量。“那次道墟老街上的旧房子着火,我是第一个赶到。扑灭了火,却总是不能找到尸首,我在烟雾弥漫的屋子里东转转,西看看,断定,那尸首一定压在倒塌的墙壁下。搬开墙壁,果然,那烧焦的尸首就在那儿。在农村,特别是正月里,搬弄尸首以为是有晦气的,这可是做好事呀,我可不管这些,帮着把尸首搬起来,并把它擦洗干净……”从他不无自诩的叙述中,我分明看到了一份古道热肠,看到了帮助人的乐趣,而他委琐的身材也不断高大起来。

每逢春节,我总是回家探亲,而跑到阿三家去看看,那也是一个必修课目。每当跑到他家中,他不管在干什么,总是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我走到对面的大会堂里,给我看自己救火的新装备,如数家珍般地说去年添置了什么什么,救了几场火,有时甚至弓腰弯身地给我演示一番,在震天动地的声响和刺鼻弥漫的柴油烟味中领略救火的场景。最后的节目则是给我看贴满一堵黑黝黝墙壁的奖状证书,而家中的装潢与家具则并没有多大的改善。我有时也傻傻地劝他:“你也可以省点钱,自己改善一下。”他却总是摇摇头:“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行善积德,总比自己自个儿享受好。我可要对得起‘救火阿三’四个字!”他总是以这样普普通通的一段话激励着自己勉励着自己,可能便是他的人生信条吧。我有时总是在想,人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有追求的,但最大的区别是,这种追求到底是为自己还是为大家,如果单为自己,那人生追求就是渺小的,如果为了大家,那人生追求就是崇高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分水岭便在这儿。而阿三,明显是属于后者。他为了演绎“救火阿三”四个字,为了充实“救火阿三”四个字,为了深化“救火阿三”四个字,不懈努力着,孜孜以求着,直到永远。我有时也对着他开玩笑:你的名字确实没有取错,炳炎,五行缺火,但一直与火打交道,也一定能因为救火而“彪炳千秋”。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