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名星闪烁在美国苍穹

———记上虞著名乡贤田炳耕先生

陈秋强


院士是科学金字塔尖上的耀眼明星,是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顶尖人物,是最高学术权威,是科学界的泰斗。

上虞有幸,至今我市已有12位乡贤荣获两院院士的桂冠。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地学部学部委员竺可桢;化学部学部委员徐光宪;地学部学部委员陈梦熊;化学部学部委员徐如人;数学物理学学部院士强伯勤;化学部院士袁承业;技术科学学部院士曹春晓;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张宗烨。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周炯粲;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周勤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钟群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有着“世界科学中心”的称号。在中国要当上一名院士很难,在美国要当上一名院士更难,因为他的竞争是国际性的。所以在美国当选为国家院士的华人学者可谓是凤毛麟角。

但当人们仰望美国苍穹时,却惊讶地发现,有两颗华人明星在那里熠熠生辉、特别耀眼,他们不仅是美国院士,而且头上戴着双院士的桂冠,一位是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另一位是上虞著名乡贤田炳耕,他既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又是美国科学院学士。

田炳耕,上虞小越田家人。田家是个大家,我虽然对田家了解不多,但曾经到过金盾消防器材厂,发现里面有一座庞大的旧宅,据说是田家祠堂,那宏恢的气势,精致的雕刻,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田家祠堂共有108根石柱子,我记得有一对石柱上刻着国学大师马一浮岳父汤寿潜先生的墨宝,上书“五世祥开锵凤族,千家住近伏龙山”几个大字。我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考证,但字里行间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田家是个兴旺发达、人才济济的旺族。

田炳耕先生于1919年,1934年就读于上海中法工业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他远赴重庆,考入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工程系。1940年读三年级时,因足伤由渝返沪,1941年在上海交大完成学业而毕业。194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期间,他发明了微波放大的新器件——空间电荷波放大器,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关注。

1952年夏,他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展了更广泛的研究工作,还负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材料与工艺的基础研究,遇到了J.R.Pirce博士和荣获总统勋章的C.F.Quxte博士等。这个时期,他的聪明才智尽情发挥,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多项专利。

1975年他被当选为美国第二位华裔国家工程院院士;1978年又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田炳耕先生功成名就之后,还是念念不忘祖国和生他养他的母亲。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田先生为了探望母亲曾几次回国。第一次是1974年,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25周年庆典,在观礼台上亲自聆听了周总理的讲话并会见了很多国家高级领导人;第二次是1978年,他受到了方毅的接见;第三次是1983年,他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第四次是1985年,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和他讨论了人口众多的困难和将来工业发展的可行计划。

每次回国,田先生都要作多次讲演。在演讲中,他一再强调中国为了经济增长,需要稳定的局面,加强对外交流。他积极拥护中国现行的方针路线,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曾说过:我已经82岁,仍在作未来的憧憬,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的领袖,我们过去所经历和成就的,为现在的中国铺平了道路。将来就依赖目前在大学和学院的青年工程师和科学家。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限制,只要努力工作,将来定将胜利在握。

由于田先生在电子学等领域的卓越贡献,他先后共获得专业荣誉12项,荣誉奖状5项,科研活动5类33次,学术活动8项。多年来,他已发表学术论文54篇,获美国专利33项。1983年,被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一个华人在美国能荣获双院士的桂冠实在是顶级荣誉。

田炳耕先生虽然功在海外,名在异乡,但他赖以成功成名的文化根基在上虞。他的血液、风骨、气质、神韵及聪明才智,都无不烙下了虞山舜水的印记。他为中国争了光,同时也为故乡上虞争了光。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