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虞 舜 文 化


印象延安

吴仲尧


走进延安,就像走进一部厚重的诗史。

初识延安,是在童年课本上贺敬之《回延安》的诗里,那充满激情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仰慕已久的革命圣地啊,真是几回回梦里“去”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前年岁末,我怀着一颗远方“朝圣”者虔诚的心,走进了这座中国革命的母亲城!

红苹果

汽车行驶在峁梁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一眼望去,是一大片一大片连绵不断的苹果林。时逢深冬,树叶早已凋谢,苹果亦已收摘,只有公路两旁排成长龙似的果农,热情地招呼着游人买苹果。我孤陋寡闻,只听得烟台盛产红苹果,丝毫不知陕北这块在人们印象里是那么荒凉、瘠薄的黄土地里也能产出红苹果来。

延安的红苹果个不大,红扑扑的果皮犹如健康朴实的陕北姑娘的脸色,而男女老少们脸上洋溢的丰收喜悦轻易就将我感染。那姑娘漂亮的脸蛋,小伙健壮的身躯,令我想起“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那句民谣。买好苹果返回车里,用矿泉水和餐巾纸作简单处理,便迫不及待地品尝起延安红苹果的滋味。一口咬下去,满嘴瞬间充满了醇香,蜜糖似的甜味电流般地渗透到全身每个角落……

我陶醉在苹果的香甜里,欣赏着陕北黄土地独特的风光。这块曾经是“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笛悠悠霜满地”的边陲之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上演了一幕幕文韬武略、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直到1937年新年伊始,—场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在这块荒寂的黄土地上勃勃兴起,黄土地和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才从饱历沧桑的岁月里苏醒,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

朦胧中,我仿佛看到连绵不断的苹果林长得郁郁葱葱,温柔的阳光静洒在红扑扑的苹果上,给苹果涂上了一层斑斓的色彩,散发出暖洋洋的喜悦。一群群头扎白肚巾的汉子,腰系红绸带的姑娘,在蓝天白云下,在《安塞腰鼓》强有力的节奏里,演绎出震撼人心的舞蹈。那红绸带卷起的红色波涛,犹如一望无际的红色苹果林,昭示着黄土地人们红火的生活。

土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挖土成洞,凿洞成窑,住土窑,睡土炕,黄土地上的人们就这样尘尘不息地生活着。直到经过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进驻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在延安的土窑洞里点燃,以其星星之火,照彻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

在杨家岭,在枣园,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一孔孔窑洞前停留。徘徊于窑洞门,聆听伟人的谆谆教导:漫步于菜地里。寻觅伟人躬耕垄亩的风采:踯躅于石桌旁,追寻伟人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气魄。目睹窑洞里陈列着的木桌、木椅、笔砚、油灯……让我凝神思索,仿佛看到伟人在陕北的严冬之夜,煎熬着寒冷,挥毫疾书,起草《实践论》《矛盾沦》《论持久战》等许多光辉著作;仿佛看到那张简易而粗糙的桌子前,伟人正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笑风声,发表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仿佛看到伟人与跋山涉水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促膝谈心,鼓励他们用“小米加步枪”定能打败飞机加坦克强敌的信心和斗志……

与伟人旧居毗邻的窑洞早,我见到一位正坐在土窑暖炕上剪纸的姑娘,姑娘那对迷人的丹凤眼,如两汪清澈的潭水,两个小酒窝在甜蜜的笑容里若隐若现,很是醉人,一根乌黑的大辫挂至腰际,末梢还扎着鲜艳的红绸带,宛如一位眉清目秀的江南少女,只有她爽朗的笑声以及高扬的信天游歌声里,才显露出陕北姑娘那份豪气。我环视了窑洞内的摆设,随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与伟人当年有着天壤之别。在延安的街头河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人们依然喜欢安居于窑洞惬意地生息着。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多的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深深地感觉到延安的土窑洞及窑洞里闪烁着光芒的煤油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窑洞孕育了新中国,油灯照亮了中国的前程。

幸福渠

漫步在枣园的庭院里,一条婉蜒曲折的小水沟引起了我的兴趣。其实这不是一条平常的小水沟,她就是有名的“幸福渠”。枣园,曾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所在地,住进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他们在这里带领党中央机关、警备团与当地群众,在枣园修了一条长达6公里的水渠,把一千多亩靠天吃饭的瘠土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这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里,具有何等的现实意义。

时值深冬,渠水早已干涸,她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种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记忆。我想,昔日的“幸福渠”一定是清水潺潺,浇灌出画家笔下美丽的陕北田园风光:平原麦子熟,山坳玉米粗,坡塄谷穗儿长……而水渠两边更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江南景象。

我沿着水渠,寻觅伟人和先烈的足迹。可我怎么也想像不出当年伟人们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先烈们奔赴前线捐躯沙场的情景。只有枣园内参天的古树,茂盛的松柏,见证着中华民族走过生命沼泽的足音和震响耳际的催征战鼓。

在“幸福渠”转弯的院落里,一棵丁香树在寒风中摇曳着。据说这株丁香树是毛主席亲手栽植的,现已高达4米多。在丁香树后面,便是毛主席当年在枣园居住的窑洞,枣园窑洞不熄的灯光,成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象征,而用“幸福渠”乳汁般的水浇灌出来的红枣和小米,最终成就了中国革命事业。

宝塔山

如果说“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那“宝塔”无疑是延安的城徽,他始终默默地挺立着,直刺苍穹,就像一柄利刃刺破那重重阴霾,又像一座不灭的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

登上宝塔山已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染红了宝塔,容易让人联想起腥风血雨的年代。我肃立着远眺婉蜒曲折的延河,像天际飘出的一条游龙,抑或更像一泓山溪,从层层叠叠的山峦间流来。在许多影视画面里,我见到过她的秀美,一年四季清粼粼,纤尘不染的河水,舒缓地流淌着,岸边,或有伟人在沉思,或有情侣在呢喃,或有老乡在放牧,或有玩童在嬉戏……这是—幅多么美丽祥和的画卷。朦胧中,我被一个浑厚而深情的男中音吸引住了,歌词是那般熟悉,那般亲切:“东方红,太阳升,咱们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我不由受了感染,循声而去,原来是两个着装鲜丽,胸佩腰鼓的中年汉子正在空地上又舞又唱,他们的一蹦一跳,一迈一跨撼动着地面。

转身往北遥望,是波澜壮阔的黄土山壑,这就是魂牵梦萦的“苍茫大地”呀!透过夕阳的余晖,在天际间我仿佛看到了汹涌澎湃,浊浪涛天,奔流不息的黄河,感受到她穿越秦晋大峡谷时给予人们的那股神秘而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抚摸着那些被风霜磨砺,焰火熏黑的宝塔的古砖,抚摸着呼啸的枪炮子弹留下的痕迹,不能不浮想联翩,塔上的每一块青砖,每一个弹洞,承载着它曾经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和人物,记忆着一个个古老而久远的故事。

夕阳给宝塔涂上了一层神奇的光芒,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倾情地给我讲述曾经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叱咤风云的壮举……

延安是一部深奥的大书,她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璀璨夺目的精神宝藏,让人一辈子都读不完,读不透。当匆匆告别的时候,我是多么的迷恋和依依不舍她的一山一水,一草—木,一砖一瓦,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净化着我的心灵震撼着我的灵魂。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