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33-0080  http://www.shangyudaily.com  E-mail:syrb@mail.sxptt.zj.cn

点击上虞日报

关注上虞热点

讴歌上虞建设






今日上虞

国际国内

社会广角

虞舜文化

白马湖畔

江边短论

图片新闻

前期回顾

报社信箱

 

今 日 上 虞


面对来自民间的创业激情

———对丰惠镇陈夏谢村发展小五金块状经济的一份调查



记者 宋彦佩

丰惠镇陈夏谢村是个有着1300多人口的村落,目前,村内小五金企业已有30余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多。这些虽属成长型小企业,有的纯粹是加工零配件的家庭作坊,但星星之火逐渐燎原,至今,这个产业已有3000多万元年产值。

据该村村干部介绍,从前这里大多是小五金师傅,常被慈溪、余姚等地的公司请去当大师傅,后来陆续回来,自己经营加工厂了,也有一些村民受他们的影响,办起家庭加工业的。随着小五金块状产业的发展,他们的创业激情也迸发得淋漓尽致。

夏久升:再积累几年,扩大规模,生产成品

最早办厂的夏久升是众多小五金轴承企业中的一员,也是目前惟一一家拥有自己厂房的企业。

“1997年以前,我也是一位小五金师傅,但这样打工一辈子,还不如回家创业。”于是,这一年,他回家开始找厂家试着加工轴承配件。

几年发展下来,夏久升的业务扩大了,急需扩大生产场地。2002年,他征地4.2亩,建起了厂房。如今,他的厂里除了10多台手动仪表车外,全是自动仪表车。

他说,现在省工了,一个员工就可管3台自动车,而且效率也高了。于是,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愿望在他心里一天天变得迫切。“别看我每年产值可达200多万元,但毕竟是产品加工,利润仍是很薄的。”

夏久升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很想投资生产成品,那样的话,肯定会发展得更快些,但一下子要投资200多万元,还要再积累几年。”

姚仲夫:艰苦创业,比打工强多了

姚仲夫的加工厂,确切地说是家庭工厂。三间老楼房里空余的地方全安放了仪表车,工人们四处分散地忙碌着。由于是老楼房,再加上产品的灰色调,屋里的光线也显得暗淡。

作为厂主的姚仲夫正在低头与工人们一起做产品。“加工场地小,放在家里干,只是五金产品看着脏。” 姚仲夫对自己局促的加工场地这样解释。

今年已是办厂的第四个年头,他加工的产品是小家电里一个叫打弹棒的配件。“厂小,里里外外的事都是我们夫妻俩,有时忙不过来,自己也参与生产,艰苦创业嘛!” 姚仲夫笑笑说。“总比打工强吧!”

按现在每年产值五六十万元测算,姚仲夫还没能搞大的投入,使用的也全是手动仪表车。“资金总得慢慢积累,毕竟我们是白手起家,总要脚踏实地地干。” 姚仲夫谈到厂子发展的前景,眼里满是希望。

谢增土:年年发展,生产场地是难题

“现在场地太小了,要是有个厂房就好了。”谢增土领着记者看生产场所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一句。看得出,他急切地想要发展自己的工厂。

谢增土是2000年办的厂,现在年产值100多万元,有10台自动仪表车和26台手动仪表车。

“现在加工形势还不错,主要是受邻近慈溪周巷一带五金大企业的辐射带动,特别是村里加工企业多了,上门来要求加工的客户也越来越多。”谢增土欣喜中透着忧虑,“但年年发展,生产场地仍显局促,今年投入20多万元,在屋外拓展了生产场地,又购了5辆自动车。但与大企业一较劲,生产场地始终是个难题。”

他顺手拿起一个轴承配件说,像这只产品每只只有0.17-0.23元,靠得就是规模效益。

 

记者手记:在采写这个村蓬勃发展的家庭工业中,更多地看到了私营业主们执着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以白手起家的方式实现创业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同样也遇到了诸如土地、资金之类的困难,让一些很想帮助他们的村干部们也很无奈。

“如果有个村工业区,或是建个标准厂房区就好了,那样既能解决家庭工业发展困难,又会增加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村干部曾经无数次这样想着出路。

但事实是土地指标紧张,资金投入大,终是僧多粥少。这也是经济发展中残酷的事实,但随着我市家庭工业快速发展,像丰惠陈夏谢村的这类难题会越来越多,从这个现象来看,在加快发展家庭工业的同时,未雨绸缪地想一些合作互助的办法,来促进家庭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值得探讨和考量。


 

 

本站网页版权属上虞日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
 建议使用IE5.0,800*600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 Email;syzd@sina.com